信用的逻辑


  信用是有一套逻辑的,这个是事实,不容否认。正因为这个逻辑,导致穷者愈穷,富者愈富。

  按照马克思经济学说,货币是发动社会再生产整个过程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的动力。马克思曾经反复强调货币资本作为第一推动力的作用:“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无论是社会地考察还是个别地考察——要求货币形式的资本或货币资本作为每一个新开办的企业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的推动力。特别是流动资本,要求货币资本作为动力经过一段短时间不断地反复出现。全部预付资本价值,即资本的一切由商品构成的部分──劳动力、劳动资料和生产材料,都必须不断地用货币一再购买。”(《资本论》第二卷,第393页)也就是说,任何人只要组织生产,都离不开钱,与有钱的富人相比,穷人就更需要钱。

  但是,现实生活中,金融机构持这样的观点:

  ——穷人吃饭都成问题,把钱借给他们,他们肯定不会还钱。

  ——穷人没有信用,穷人不讲信用,因此,不能借钱给他们。

  ——穷人没有抵押物,把钱借给他们毫无保障。

  ——穷人是不值得信任的,连饭都吃不上,借了钱是不会还的;如果真要借钱,要有抵押和担保;而穷人家里没什么可以抵押,也找不到担保,所以不能借钱给他们。

  这些观念都是在现行的金融体制之下,人们约定俗成规矩,也是银行业的惯例,这样,银行就成为一个“嫌贫爱富”的机构,它热衷于向富人提供贷款,美其名曰“锦上添花”,而没有兴趣向穷人贷款,因为“雪中送炭”不符合经济规律。

  总之,在现实世界,你越有钱,越能贷到更多的款;反之,如果你没有钱,你就贷不到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