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卫生回归公益了 事业单位改革就成功


柴福洪
 
有统计称,我国有126万个事业单位,共计3000多万正式职工。其中,教育、卫生和农技服务从业人员占总人数的3/4,其中教育系统人员即达到一半左右,另有900万离退休人员,总数超过4000万人。
 
来自高层的判断认为,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一些事业单位功能定位不清,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机制不活。
 
有的事业单位对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追求,偏离了公共服务这个公共机构的基本价值取向。此外,已经形成的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结构在改革中很难被打破,成为事业单位改革的最大阻力。这些问题影响了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通过分类改革加以解决。
 
其实,事业单位改革没有那么难,把重点工作做好,改革起来一点不难。其关键点就是教育、卫生回归公益。教育、卫生两大部门是事业单位主体,其人数也是最大规模。
 
无论是富,无论是穷,大人都只有为孩子花钱的义务,而决无从孩子身上掏钱的权利。中国的党和政府必须有这样的基本认识,把自己当个“大人”就行,这个道理千古不易。所以,中国老百姓无论怎样穷,怎样苦,也往往要从牙缝里挤出钱来,供孩子上学念书。他们很清楚——只有这样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命运,才可能拥有未来。
 
运用到国家政策层面,毫无疑问,教育只应该是公益事业,是烧钱的事业。可是我们的党和政府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改革开放30年,对教育改革设定的目标是:甩包袱。至今还没有勇气承担起教育的责任与义务。即使到了2012年教育拨款达到GDP的4%,还是世界上最低水平。卫生改革也是走的这一路径。中国30多年的改革,最失败的就是教育、卫生改革。
 
公益事业不等于行政管理,大包大揽,可以有差别地实行竞争性选拨优质资源,但同时,对所有公益事业实行基体保障机制。中国的问题出就出在只竞优没有基本保障机制。没有基本保障机制,就不是办公益事业。我国的教育和卫生事业是优的太优,劣的太劣,而且普遍的劣质,个别的优秀。
 
从法律上建立教育、卫生事业政府资助机制,是中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关键,依法行事比行政权力更可靠。如果中国的校长和医院院长,有权并且敢于拿着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向法院状告某级政府失职,没有依法拨足经费时,事业单位改革就成功了。
 
中国的未来,不可能靠别人施舍,必须靠自己。靠自己就是要抓教育,培养出真正有用的人才,培养为中华民族振兴、复兴事业禅精力竭的人。百年树人,不可能上午裁树下午乘凉。目前中国从上到下这种浮躁心理指导下建设,只会把未来的事业越办越差。
 
教育是开发人的智力、卫生是开发人的体力,体力加智力就是社会力,就是国强。
 
 
                                      2011年6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