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的蛋糕不好吃(6月30日)


人民币——国际化的蛋糕不好吃(6月30日)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  核心利益  哈继铭

 

中国国际金融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与于春玲发表文章《让人民币飞,国际化机不可失》,倡导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让人民币飞得高、飞得远

从文章中的说法,一国货币能否实现国际化,主要取决于四个基本条件:该国总体经济规模、通货膨胀率、汇率稳定性和金融市场规模。

在这四个条件上:中国经济规模全球第二,出口总量全球第一。中国的通货膨胀率过去十年平均1.56%,低于美国、欧元区和英国。人民币有效汇率标准差在过去十年是0.14%,低于许多储备货币,汇率相当稳定。中国大陆的股市近年来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一季度末占全球股市市值达7.38%,首次超过日本,位列全球第二。同样,中国债券市场发展快速,市场化程度逐渐提高。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中国债券市场目前已跃居世界第五,亚洲第二。

人民币确实具备了加快国际化进程的基本条件。上述条件达标之后,另一个重要条件,即资本账户开放,也将水到渠成。

哈继铭总结,人民币国际化的意义主要在于如下这六个方面:

享受国际铸币税,提高国家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有利于国际储备货币的分散化,为对外贸易投资活动提供便利,有利于打造金融中心,货币国际化将倒逼利率市场化。

 

目前,香港的人民币存款余额达5100多亿元,若缺乏投资渠道,恐难继续加速增长。如能创造更多回流投资机会,将降低外币流入推高外汇储备的压力。

有许多银行和企业希望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俗称“点心债”。因为境外投资者对人民币升值预期较强,觉得人民币产品一年之后可获得2%至3%的利息,人民币升值4%至6%,实际投资回报可能是6%至9%。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利率仅为2%至3%,远低于境内贷款利率。

 

从本质上,本人属于民族化倾向强烈,反对国际化对民族利益掠夺的人士。

在国际化过程中,中国付出的代价远远超过所得到的收益,或者说国际化的进程就是中国打开国门,恭迎列强洗劫的过程,更是让民心涣散,放弃对民族产业的支持与呵护,却转而用脚投票给那些外部的国际力量的过程。中国的国际化进程是用自己的现在、过去甚至未来,去讨好并谋求得到国际力量的承认的过程。

假如能理性地对得失进行盘点与反思,这些结论自然可以昭然若揭。

 

但客观地说,国际化不会由于有民族倾向的人理性思考与大声疾呼就可以停下脚步的。

所以我们就需要面对现实。

我们姑且认为中国是市场化程度欠缺的国度,是政治意志凌驾于市场意志的国度,是个人与机构自私自利的本性受到压抑的国度,是市场机制与市场环境极度欠缺的国度。而国际化确实是实现了资本与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平衡。虽然无奈,但必须面对现实。

关于人民币的国际化。哈继铭的文章中已经有了系统论述,还有别的经济学者与专家数不清的论述。在此不再赘述。

所有的国际化中,本人最不反对的,甚至最支持的就是这一点,在具备了健康而良好的心态基础上,人民币国际化有可能让中国的利益得到翻盘的机会。

 

有一个简单的类比。

本人自从2005年开始认识的一位老人,利用她在流通领域所得到的第一桶金,耗费了自己十多年的心血与健康,在北京通州区的黄金地段拿到了20亩的土地,并建造起了庭院式的七栋楼,建筑面积共计13333平方米的老年公寓。这家拥有530多张床位的,具备托养、养老、康复、保健、教育、娱乐等功能,新建护养型综合性的“花园式”的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可以解决数百个家庭的养老问题

但是虽然早已达到入住条件,而且外边也有数不清的老人,需要入住老年公寓颐养天年,由于很多方面的制约与欠缺,经营一直很惨淡。本人介绍她跟另一个好朋友认识,那位朋友是某顶级保险机构的不动产投资专业人员,在一起探讨的时候,后者对她感慨道:

老年产业最有“钱途”的不是让老人有地方住,而是为老人提供配套的高端服务,您是把产业中最艰难也是最不赚钱的那一块做了,利润率最高的那一块反而没有去做。

 

人民币国际化也一样。

当中国的其他一切都国际化了,唯独人民币没有达到国际化,相当于国际化的皇冠上最耀眼的那颗明珠拱手让予别人。

通俗地说,人民币国际化是用金融货币的方式,在国际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把其他国家与经济体的利益与中国形成绑定的关系,任何沽空人民币的行为都将面临做多人民币的力量的反抗,这种纯粹市场化的行动,必将让人民币受到政策影响的因素大为减少,是中国付出那么多之后理应得到的回报。

就如本人在2009年4月8日的文章《人民币国际化——To be or Not to be》中所说的,我们的资源被侵占,我们的土地与自然资源被污染,我们很多国家和民族利益廉价出让。但假如抓住了人民币国际化这一契机,那些利益都可以通过货币战争而回归的。

 

但事情总是利弊相伴,人民币国际化不仅可以给中国经济带来利益。还有带来巨大的负面效果的可能性。

比如金融系统失控,比如人民币成为国际炒家任意炒作的工具,比如做空机制的缺失会让人民币汇率升值逐渐失控,失去了政策制订方面的定盘星,制造业方面的优势将荡然无存,外部的资本、商品、人口以及文化旅游教育等因素,将如洪水猛兽一般地淹没中国这个不设防的国度。

人民币国际化所形成的声望也需要中国舍弃相应的利益的,不管是树立形象还是贴上利息及利益,实际上都是在为全世界输送相应的利益。仔细想来,那未尝不是“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思潮的死灰复燃。

通货膨胀一直是宏观经济世界令人头疼的专业名词,而著名的“牙膏效应”传神地描绘了通货膨胀产生和控制的不对称性,“通货膨胀就像是牙膏,挤出来容易,挤进去难”。

 

人民币国际化中所受到的追捧以及汇率的做多机制,连同国内虚高不下的CPI以及输入型通胀,恐怕必将让央行等货币政策制订机构,除了持续性地加息紧缩之外,怕是再也难以找到灵活的应对手段,这才是中国主权被架空的重要标志。

也只有如欧美日等国家一样,长时间维持超宽松的财政政策以及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才能充分享受主权货币的国际化所带来的红利。

——但是,那些都是发达的后殖民主义列强玩剩下来的伎俩,中国作为亦步亦趋地跟在他们后面的小学生,难道会从那些“师傅们”身上得到任何一点好处吗?

恐怕未必!甚至可以说是白日梦!

 

金融监管与货币发行原本就是“国之利器”。

人民币国际化的加速,必将使得此利器被别的国家所虎视眈眈并试图操纵。在中国当下对外依存度极高,对外的尊敬甚至到讨好谄媚程度的情况下,无疑会有从金融到产业彻底沦丧之忧。

 

即使人民币国际化了,是否也可以取得英镑与美元曾经取得的切实收益吗?

答案是——即使别的国家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甚至眼红的成功,也未必就意味着中国会在同样的条件下成功。因为中国传统的实诚的品质与善良的处世原则,中国很难做到在盘剥了其他国家的利益之后,依然像美国现在那样潇洒,更做不到英国曾经有过的那样霸道。

而从长远的角度看,人民币国际化相当于为中国从国际化的走向中,斩断了归路,从此就再也回不到以民族利益为核心的理性状态。

 

人民币国际化势必会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在预期强势之余,我们需要自问:

——是否已经做好了迎接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一切损失的心理准备?

 

贾春宝

2011年6月30日星期四

 

电话:1326925812289581930

网络微博:http://www.chinavalue.net/MiniBlog/

http://t.sina.com.cn/jiachunbao

价值中国专栏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新京报网专栏http://blog.bjnews.com.cn/space.php

中国EMBA专栏http://www.chinaemba.com.cn/home/space.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