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各地企业纷纷传出“用工荒”的消息,很多报纸和网站上各种招工难的图片更是让大家感觉这种现象的真实感;另一方面,很多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的困境。这两种听似矛盾的现状折射出企业用工的难题。制造业企业中人数最多的是兰领工人,比重最少的是白领管理人员。没有工人,开工不足,产量就会下降。产量下降则对管理人员的需求也就会同比下降。难题在不断的恶性循环着。
以往仅限于沿海地区的“用工荒”,在今年已向中西部蔓延,规模也由地区向全国转变。“用工荒”的主角是农民工。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企业迁徙,待遇低、新生代农民工怕辛苦又追求时尚生活的矛盾存在外,劳动力结构的不均衡,专项人才的稀缺等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与“用工荒”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学生就业难日益突出。根据以往的经验来说,企业大量需要管理与技术人员,大学生经过高等教育,具有其他人不能比拟的知识,受教育程度越高,就业能力就越强,反之则越弱。由此推论,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应该比农民工要好,失业率也要比农民工低,但实际却并非如此。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有630万人之多,大学生就业难有经济发展,企业招聘标准、大学生自身特质、大学教育制度、人才结构等原因影响。
大学生就业难长期存在,“用工荒”现象再现,一方面说明企业生产仍然集中于劳动密集型老模式,可供毕业生高层次人才选择的企业数量和岗位并不多。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传统依靠低廉劳动力成本的经营方式急需改变,完整的现代产业价值链条急需形成。
就国内人才培养方向来说,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如果不能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去培养人才,就会导致供需不一致。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招不到人。
一个完整的产业价值链上,应该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与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相伴而生,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劳动力需要。农民工集中于生产制造环节;大学生分布于相对中高端的设计、销售、服务环节等。现代的完整的产业价值链条,除了生产,还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市场销售等生产性服务业,可以实现产品和人力资本的价值最大化。而现在这条价值链出现了断节,正反映了许多国内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出口依存度较高、靠订单存活,还处于靠赚资源和劳动力的差价生存的阶段,结构性缺工就在所难免了。
因此,解决这两种难题除了农民工和大学生降低自身要求与提高自身素质技能外。企业转型,技术更新,通过提高工资来吸引农民工,解决暂时的“用工荒”;从长远来看,企业的升级换代既形成了自己新的核心竞争力,更能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再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就业难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