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火骄阳的时刻,我躲在电风扇呼啦呼啦的一角用一根烟临摹着第三届屈原杯大赛已坦陈一角的诗意,于俺这个站在诗歌尘埃里的人来说,确实是一次学习与陶冶的机会。首先我得要说这份以屈原名义锻打的获奖榜单确实有相当的分量,确实是龙舟级赛事留下的一份可供研究的诗赛案例呢!确实我在桃李芬芳、柳暗花明、秭归春晓的气氛中感受这股波涛的曼妙与起伏。在此,我要以蚂蚁上树的精神大声说一句:所有获得此次殊荣的诗人们,你们的才华与创新是值得大家肯定的,也值得俺在混沌中默闻到了这纸上的春秋与叶香……
非专业水准的诗意产品是否能抬上大赛的辉煌奖台处?那么从现已公布的诗意产品与若干性能来说,没发现这个诗网恢恢里有相当先锋性的“蚁族”与“蚁卫”。有的,只是诗意高妙高大高端推进的表象概念——比如“一切皆源于诗人对真相的不懈探寻,也处于对理想主义的高度认同”(这句话挺理论,是得要好好地对真相不懈探寻)。比如“工作中发现,从60后到90后的诗人都有,这一方面体现出诗歌写作的活力,另一方面也呈现出作者们多元化的美学追求:除了写屈原之外,还有写日常生活,写公共社会的,这些主题所要求的一个共同目标,就是诗歌要在语言上给人新奇之感,而在精神高度和思想深度上富有力量。在这一基础上,我们是竭力选取优秀诗作。(俺以小人般司马昭之心说一句,确实在阅读中有所获有所悟有所感,但跟诗意标榜的结果有相当个体理解的出入……
2、结果是说明一切问题的问题,好的产品是毋容置疑的,这是10000多件产品堆砌的必然概念,俺想只要是有些许才华能被诗歌力量鼓噪的人也会亮出一份如此华美的“屈原之声”清单的,这话非对组委会非常评委非常诗人非常艰苦的否定,这只是一种当下社会物质学的巴特列定律的微观注解而已!
3、精良与优良产品背后所呈现的诸多弊端。这个话题还是回到参赛人数的社会属性来看待,但凡投稿的一种是算职业的诗歌写作者和诗人,比如其一职业编辑,作家,老师,因为这基本每天在跟文字与诗意打交道,参赛的实行是可以做到随手涂抹的,好与不好那是另一会事了。其二职业与非职业之间的创作者,这部分投稿群体是属于被文字鼓惑了的人,兴趣来了就搀和搀和,没有多大兴趣的时也就随生活四下漫游,这部分参赛的也占有参赛人数的相当比重。其三就是勇猛靠近诗歌之声的当代青年,他们、她们也是这次参赛的主力军。那么极少的也有比如纯粹民工的写作者,海外思乡的游子等等。——在此不一一揣测。那么从这些投稿的源头来说,必然会有诗意、技术上的高下之分,必然只留下早已熟悉的“关关鸠鸠”与不熟悉的“在河之洲”了,必然会以屈原杯宏大的口号号令“龙舟”竞发的深度与广度。那么许多投稿人在没有任何能力区别的比赛中,必将接受比参赛热烈本身而遭淘汰的结果,那这被堆砌的一个地区旅游概念与屈原高大背后折射的光环也仅此而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