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字是一种生活方式


码字是一种生活方式

——流水账6月6日

 

6月6日,农历五月初五。

今年端午节,日子凑巧得很。

早上上围脖溜达,中国周刊负责微博维护的小姑娘很敬业地发了一条祝端午节快乐的帖子,与我心有戚戚:

“世浑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

而裁缝老师搜罗的关于李娜夺得法网冠军的媒体品论,也实在难为有心了:

“《娜姐法网夺冠媒体也疯狂》
 最政治意味:李娜登顶大满贯(人民日报); 
最网络性:额滴神娜(京华时报);
最女人味:娜一吻,娜么美(扬子晚报);
最爷们:娜么爽(济南日报);
最有创意:娜一夜,爱姜山(娜姐老公),更爱美人(成都商报);
最绝:娜叫一个嗨!(新华社) ”。

都很有创意。

更绝的是微博上看到的英国学生美术作业的世界简史,看得我目瞪口呆。

当然,我也喜欢李里平给我的留言:

“人生得意须尽欢,得不得意都要尽欢。”

是的,得不得意,都要尽欢。

我喜欢,我享受。

上午把昨日流水账整理完,开始动笔写给南方传媒研究的稿子。

前两天写了一上午没保存下来,也不算太遗憾,这两天思来想去,还是给中国周刊2周年做个广告吧。

不过,要调整写作思路,却总有几道关口,思前想后,总是无法逾越。

而思路无法突破,也就无法动笔。

就像今年端午的天气,憋着坏,龙舟水就下不来。

搞得我心神不宁,躺下,起来,躺下,起来,精力集中不起来。

3点多后,我告诉太座,我放弃了步行去马连道的计划,要在家把东西赶出来,因为明天上班会很忙。

也就是稍微晚一点,天色开始光亮起来,而我的脑子,似乎也豁然开朗。

于是,动笔,一泻千里。

写完,请太座做第一读者,读后感觉还不错。

于是放松下来,上网下棋溜达,把堆着的书乱翻一气。

想想,去年今日,也是端午,我也只做了一件事。

就是从地铁四号线角门西附近,徒步至开阳桥,沿着河道,一路蜿蜒,过玉渊潭,过西钓鱼台,沿着河,跋涉至颐和园南门,脚上起了一大一小两泡!

而今年,我只在家写了一篇文章,《一本杂志的两年》。

高昱看了我的围脖,很是感慨。

我说,码字是一种生活方式。

既不是不是为稻梁谋,也不是为了像雷锋叔叔那样随时被人当楷模,只是为了记录自己的生活,记录行进中的自己。

虽然,我也愿意和人分享,但却不是露阴癖。

都把码字当成是一种生活方式了,还能不从中得到愉悦么?

高昱补充说,这是一种保持自己的生活方式。

确实。

虽然家里有不少粽子,有单位发的,有朋友送的,可我一点也没有这个食欲。

想想小时候,多么盼望着用赤豆粽子,实在不行,白粽子也行,蘸着一点点红糖、黄糖或白糖,吃的那个香啊。

当然,还有咸鸡蛋、咸鸭蛋、鹅蛋,还玩斗鸡子。

不过,这个季节,也当是故乡的梅雨季节了,是农忙的时候,也是新蚕豆有吃的时候?

不,似乎蚕豆要过季了。

远在异乡,自然只能咽口水。

呆在书房时间太长了,一天没下楼。

睡觉前,原地慢跑30分钟,浑身大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