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祖斌:国际板贸然推出恐成半死不活板


    在5月23日之前的陆家嘴金融论坛上,出于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迫切愿望和证监会扩大监管权限等因素,一些高官纷纷表示国际板很快就要推出。随后, 523开始,A股市场开始了持续的下跌,上证指数最深下跌了近183点。

而国务院63发布的《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1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的通知》提出要“推进场外交易市场建设,研究建立国际板市场,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既然国际板市场仍处于“研究建立”的阶段,短期内推出的可能性不大。事实上,国际板的成功应当在条件成熟和制度完备的情况下推出,否则短期的热闹后很有可能被边缘化。事实上目前国际板推出的条件并不成熟,贸然推出,国际板很可能成为一个半死不活板。

 

 

海外市场的人民币存量不足以支撑国际板的设立。目前市场上不少学者和市场人士建议以美元作为国际板的计价货币,理由主要有:一是美元计价有利于分流热钱,降低央行对冲的压力;二是人民币计价将对估值较高的A股市场形成压力。然而事实是,任何一个国际金融中心的资本市场,均以本国货币作为计价单位。即使是香港股市,也只是在今年,为建设人民币离岸市场,首次推出人民币计价的股票。如以美元计价,虽然有利于国际板快速推出,但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和上海资本市场的发展,国际板将面临弃美元转人民币的两难选择和巨大成本。而且国际板以美元讲价,只能成为巩固美元国际地位的嫁衣,而不利于人民币国际化。因此从人民币国际化和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长远目标来考虑,国际板以人民币计价是必然选择。

 

事实上,证监会办公厅副主任王建军和上海金融办主任方星海均明确表示,国际板必定将以人民币作为计价货币。

 

 

目前即使是存量快速增加的香港市场,人民币存量截至4月末也不过5100亿元,不足以支持人民币IPO的全面推行。在海外人民币存量不足的情况下,贸然开设国际板,恐怕只能吸引外国公司在国际板的IPO,但却无法吸引足够的外国投资者的进入。这将对A股市场形成巨大的分流压力。

 

 

高盛日前称,假设2011年年底前有34例国际板IPO成行,意味着融资总规模会达到1100亿元人民币,相比于预计的非国际板4700亿元的IPO融资规模和总计8400亿元的股权融资规模,潜在影响较为有限。显然,有可能成为国际板主要承销商的高盛有误导之嫌。A4700亿元的IPO假设平均分配,下半年只有2370亿元,这种情况下,下半年1100亿元的国际板融资额,将对A股构成重压。

 

高盛这么讲很正常,因为高盛有望成为国际板的主要承销商。但奇怪的是,内地券商一些不知死活的货也鼓吹国际板,当然,这不是香臭不分,同样是利益。

 

 

A股市场长期以来有“炒新”的恶习,无论是最终导致市场损失惨重的权证、创业板,莫不如此。但自2010年以来,A股市场在沉重的融资压力下,对大盘股普遍退避三舍,显然缺乏足够的热情与资金参与流通市值相当大的国际板公司的炒作。从目前同时在香港和A股上市的银行、保险股,H股股价显著高于A股(如63收盘,中国平安H股与A股收盘价分别为80.85港元和47.68元)的情况来看,这时推出国际板,很可能外国公司国际板股价明显低于国际市场。

 

 

就估值而言,目前中小板与创业板市场估值较高,但大盘股公司的估值甚至低于成熟资本市场。以香港上市的汇丰为例,静态市盈率超过14.2倍,而工行、建行分别为11倍和10.7倍。而且相对于国内公司利润动辄二、三成的增幅,外国公司的成长性明显不足。

 

 

这样,目前如贸然推出国际板,外国公司的股价很可能以较大的折扣交易,这有损于是些公司的市场形象,外国公司IPO定价较高,很有可能导致IPO失败。外国公司在国际板上市的热情可能明显下降,国际板的发展可能陷入停滞,在一时的热闹后,成为半死不活板,就象现在的B股一样。

 

 

另外,A股市场作为一个圈钱市,国际板的推出,将挤占国内市场的宝贵圈钱资源,A股市场将不堪重负,融资功能将大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