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笔者在运营“内容化社交网络”Best Food in China,阅读、思索、以及和同行、好友沟通的一些综合体会。
目录
社交网络的内在逻辑悖论及解
梅特卡夫定律、小世界理论、“立体叠加”和三度分离
开放还是封闭?
前互联网时代的“内容化社交网络”
虚拟组织约束力缺失之“解”——邻近压力 Peer Pressure
内容化社交网络邀请机制的若干可能性
“自我催化性”
“内容化社交网络”的未来展望
1. 社交网络的内在逻辑悖论及解
一项成功的业务,是若干符合逻辑事件的组合,如果事件之一不能符合逻辑,就缺失了业务成功的必要条件。
在几年前一次论坛上,金融专业出身的珍爱网CEO李松博士讲到,一个企业盈利模式的策划,首先需要在数学上行得通,数学上行不通的模式在现实中也行不通;同理,我以为业务模式首先要在逻辑上行得通。
社交网络的一个内在逻辑悖论在于,“小圈子”、质量和规模成长的矛盾。
在一次短信交流中,好友阿玲摘抄了一句一本社交网络书籍的段落:The value of a social network is defined not only by who’s in it, but also who’s excluded. 一个社交网络的价值不仅仅取决于其邀请的内部成员,还在于被排除在外的成员。这可谓道出了社交网络的真谛——排他、独享性 (exclusivity),这也是人的一种天性。
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Facebook起源于哈佛大学校园,马克扎克伯格在设计程序之初,以harvard.edu邮件地址作为邀请机制的起源点。
而这样在社交网络成长时,矛盾就来了——社交网络的最终价值在于规模,但是规模增长就意味着质量下降。这也许是所有国内社交网络都在面临,或者将要面临的悖论难题。
一种问题之解的可能性在于“内容化社交网络”,其逻辑基础在于,内容不同于个人主页,一位优秀作家会贡献若干优质内容,并成为社交网络中的“质量监控者”。
举个例子来说,在一个100万会员的社交网络中,设定活跃贡献者为5%,5万会员,这些会员平均每月贡献一篇优质内容,全年将产生60万篇优质内容。
另外,网络媒体被证明的一种最重要收入来源——广告,与网络的页面有重要比例关系,被开创页面越多,广告“库存”(inventory)越多,广告价值越高,这也是网络媒体尽可能多的开创内容页面的动因。
另一个问题是,有了优秀内容,“内容化社交网络”是否在会员规模扩大的时候,仍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答案是有可能,但概率比单纯个人主页式社交网络几率要小。原因是优质内容本身具有一种天然的平衡能力,从数量上平衡了较差的内容,并且可以通过网站筛选机制、权重、算法等做到平衡。
关于“由内容入社区易,由社区入内容难”,好友林永青有详细解释,在此不赘述。
2. 梅特卡夫定律、小世界理论、“立体叠加”和三度分离
梅特卡夫定律是社交网络的“基础定律”,可称为“网络效应”,其要旨是:网络价值与网络成员数量的平方倍成正比。其数学原理是:V (value) = N * (N-1) / 2
但是实际上,在一个社交网络内部,无法实现最大化网络价值的理论数值,因为梅特卡夫定律的前提条件是,网络内部成员与所有其他成员发生联系,但是这是不可能的——无法想象一个在Facebook内部与5亿成员连接的人。
所以也有一种“小世界理论”的解释:社交网络是由大的网络中的若干个链接松散的小网络组成的;大的网络由少数链接紧密和多数链接松散的小网络组成。摘抄一段维基的解释:The degree a respondent's ties know one another/ proportion of ties among an individual's nominees. Network or global-level density is the proportion of ties in a network relative to the total number possible (sparse versus dense networks).
小世界理论某种程度解释了社交网络内部多样性的重要性,因为链接各个不同小圈子的“链接人”Connector会从社交中获益:“重要的不在于你认识多少人,而是你认识多少种人 ”。
由此也突然联想到好友尹大强推出的“三度分离假设”,这从另一个侧面亦可证明“内容化社交网络”的有效性。
三度分离假设源起于“六度分离理论”,即,你和世界上任何一个人有不超过6度的链接关系。在社交网络中,有一个著名的150定律,也叫“邓加数字”:该定律指出,人类智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148人。假设一个人认识100个人,100^6 = 10^12,超过了全世界的人口。
大强的“三度分离假设”来自一个事实:优质内容到达的人数高于人际关系的有效数值。假设三个在微博世界中拥有1000名粉丝(这在微博世界中是比较容易实现的)的人,共同讨论一个话题,互为转发,假设这三个人的1000名粉丝没有互相交叉,那么所到达人数是:1000^3 = 10^9,已经超过了中国的互联网人口。
马克扎克伯格在创建、优化Facebook时引用了一个重要产品法则“立体叠加”,将不同类别的产品起到了“链接人”Connector的作用。当一个社交网络内部交叉使用不同产品的人数越多,不同的小网络链接越紧密,网络价值越大;同时,Facebook的产品开发最大化地使用了“最大公约数”法则,挖掘那些符合最大多数人需求、以及交互性最强的产品功能,例如,图片分享、游戏、虚拟礼品、Like,以及照片人物指认等功能。
3. 开放还是封闭?
“开放还是封闭?”这是个问题。
从理论上,我是波普尔“开放社会”的信奉者,也坚信开放促进繁荣,封闭导致衰落。
但在互联网的现实世界,开放和封闭此消彼长,各得其所。
极度开放的典型是Google,是开放链接世界中的王者。
极度封闭的典型是苹果,是软硬通吃,自建的封闭系统中的主宰者。
开放与封闭结合的典型是Facebook,一方面,Facebook是封闭社交网络的统治者,以至于Google进入其领地,对社交网络内部搜索一筹莫展;而另一方面,Facebook又采用了API模式,开放数据与合作伙伴共享,其混合模式使其在社交网络领域风头无俩。
我的个人理解,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信息量无限膨胀,而人的注意力有限,而一个管控有序的封闭系统自有其控制质量的独到之处,这时,人们将愿意支付溢价购买优质内容带来的聚焦注意力。越是信息量膨胀,封闭系统内部建立的优质内容就越有市场,想想这些案例:Youtube和Hulu,互联网视频和电影,后者非但没有消亡,反而蒸蒸日上。
所以,如尹大强所言,开放和封闭是阴和阳的两极。
如果有系统可以解决开放与封闭带来的矛盾和悖论,那将是值得期待的事情。
4. 前互联网时代的“内容化社交网络”
是否有在前互联网时代就成功的“内容化社交网络”?答案是“有”,这是我个人非常喜爱的杂志《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
《国家地理》的名声超过了其背后的组织:国家地理学会——这个协会本身标明了其社交网络的属性。《国家地理》杂志是一本书刊界的异类,基本不在零售渠道订阅,英语版全部预收款,而非零售渠道后收款,每年投入巨资建设内容,可以为摄影师支付几十万美元的器材运输费…
这些古怪的异类表现都来自其19世纪创刊时的会刊属性,这个属性经过100多年的演化已经成为了一种主流了。《国家地理》在最早创刊时,是国家地理协会的会刊,所有协会会员都要将其部分会费贡献至这本会刊,这就使得这本会刊获得了成长的经费收入,而杂志自然成为会员之间社交交流的载体——而经过100多年的演化,这种模式竟使该杂志的发行超越了绝大多数美国杂志。更加有趣的是,协会创始之初是协会会员可以获得杂志,而现在变成购买杂志即成为协会会员。
在前互联网时代,当俱乐部、协会等社交组织一旦超过了人数的极限,就难以再复完成社交媒体的社会网络属性;然而,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互动属性,以及网络空间的无限性,已经使“内容化社交网络”完全变成一种现实的可能。
5. 虚拟组织约束力缺失之“解”——邻近压力 Peer Pressure
易经高手詹博凯先生曾经指出Best Food in China这样的虚拟组织的软肋——吸引力有余,约束力不足。
而虚拟组织会是“内容化社交网络”的一种常态。这是双刃剑的两面——虚拟组织既拥有灵活性、吸引力、低成本等组织有点,但是约束力不强一定是它最大的缺陷。
有没有解决办法呢?
先来看看两个参照体系。
第一个是同乡会。一些浙商的同乡会在出洋创业时有这样一种机制,当新的同乡从国内老家出洋打拼时,老的同乡会成员会没人出资一部分,扶持乡亲度过难关,如果创业成功,如数归还;如果创业失败,钱就不要了。
结果呢?是接受资助的同乡会拼了命的创业赚钱——原因很简单,因为大家都是乡里乡亲,如果信誉上出了问题,在家乡就没法儿混了,除了自己外,还会给家人带来很大压力。这就是Peer Pressure邻近压力的一个佐证。
写到这里,突然想到尤努斯博士在孟加拉国实践的小额贷款,实际上也是采用了Peer Pressure,从而使小额贷款的还款率超过了大银行的信贷还款水准。
Peer Pressure的另一个佐证是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在Linkedin上面,简历作假是件很难的事情,因为你的前同事、前老板都会在网站上看到,这就给每一位注册会员一种无形的压力。
张向宁先生曾给我解释过这样一件事,当足球运动员上场之后,教练在45分钟内实际上已经起不到更大的作用了,场上队员感到更多的是来自队友的压力——当守门员发生低级错误,前锋浪费队员传球机会射失的时候。
我也相信,在虚拟组织内部,一旦良性循环建立,比如大部分团队成员认真、严谨,会给其他团队成员无形的“邻近压力”。
6. 内容化社交网络邀请机制的若干可能性
内容化社交网络在规模扩大时,保持质量的稳定性,血统的延续性,是一个极富挑战的难题。
7. “自我催化性”
8. “内容化社交网络”的未来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