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情升温 后期一细节不容忽视
周三行情的温度有些回升,航母、稀土、保障房三大概念股比较出挑。航母概念是因为“瓦良格”即将下水,稀土概念成为“不死鸟”因为是市场游资的集中营。之所以这些主题仍属于概念股,因为航母受益公司十分有限,稀土尽管是众星捧月的热土,有着十分美好的未来,但目前除极少数股票外,绝大多数稀土股即使按照2013年的预期,PE值也已经60-70倍以上,属于“炒梦想”的行情性质。
保障房利润率对于房地产公司来说属于形象工程,保障房目前有利的地方是房地产公司可以通过它在房地产调控期内来“跑量”润滑公司的现金流,对业绩改善幅度比较有限。周三行情中与保障房概念相对应的是水泥股普遍领跌,再结合我们上日分析提示,受土地供给和地方财政等因素的困扰,重点地区保障房平均开工率还不足35%。在行情的结构上,地产股复兴能造就大市行情的复兴,但目前的保障房概念还不足以造就地产股整体的复兴,所以仍属于概念性的小波动行情。
在5月份通胀再见新高,6月份可能再有“提准”与加息的氛围下,反弹意味着行情有向好的温度,但缺乏向好的力度,这是目前市场流动性环境所决定的,更缺乏整体向好的气度,这是目前股市的经济背景所决定的。因此,周三行情尽管温度有升,但整体仍处于我们近期所分析的弱平衡整理的范围之内。行情不再恐慌通胀与紧缩调控,是因为5月份购进价格指数继续回落5.9个百分点,预示着工业品通胀的潜在压力已经得到全面消解,只要自然灾害导致的农副产品与粮食价格不进一步复杂化,通胀在6、7月份见顶回落已成定局,即“通胀往上、经济往下”的滞胀形势在三季度有望演变为“通胀与经济皆缓下”的新局势。
行情缺乏向上的力度与气度原因在于,投资者对这轮经济和公司盈利预期下降的幅度、持续周期的长度还难有预见性。难以预见的原因在于:
(1)5月份美国ISM制造业指数环比下降6.9个百分点、德国制造业指数环比下跌4.3个百分点、英国PMI环比降2.2个百分点、巴西PMI环比基本持平、印度制造业PMI 环比下降0.5个百分点、俄罗斯综合PMI 环比持平……,这说明全球经济景气度均在是疲软的趋势,这加大了投资者对中国经济能否再次脱俗的忧虑。
(2)在高原材料价格、高用工成本、高资金成本导致企业毛利率下滑远未见底的形势下,二季度开始企业又进入库存消化周期,在持续紧缩的累积效应与日俱增压力下宏调政策仍难以松动,且存在着继续紧缩的可能,使得投资者对经济和公司盈利降落的幅度与时长还难以清晰预期。
(3)在“调结构”还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形势下,在全球经济景气度皆疲弱的环境下,我国经济结构的先天性决定了后续较长时间内的经济稳定性还得依赖于投资,而今明两年的投资增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保障房建设。按照计划,今年1000万套保障房必须在10月底前全部开工。但从已有的数据来看,受土地供给和地方财政等因素的困扰,上海、重庆、江苏、浙江四地的保障房平均开工率还不足35%。保障房建设不能“作保障”降低了经济的防御性,也使投资者开始“心里没底”。
(4)到目前为止,专业机构对2011年上市公司盈利增速的一致性盈利预期仍高达29.7%,与去年四季度的预期幅度相当。很显然,尽管预期已经下降,但投研机构还没有规模性地调降公司盈利预测。按照惯例,行业分析师普遍性修正盈利预期一般是在公司报表公布的前后。因此,后2个月市场还存在盈利预期调降的压力,目前行情对这个调降压力还未得到充分消化,盈利预期调降的幅度也还没有眉目。
(5)即使后期公司盈利预期经过调降后仍能保持两位数的增长,但一季报数据显示,16家上市银行贡献了全市场58%的利润,这种公司利润结构更是平添了投资者对非银行类公司盈利增速的忧虑,更何况种种结症的使然,银行股是目前市场中“估值最低,但是最不放心”的股票。
此外,令投资者纠结的还有美国的“QE3到底有木有”?欧债危机到什么时候?国际板什么时候开启等事关重大的因素。因此,对“通胀往上、经济往下”已有心理准备的A股尽管已经抗跌,但对经济滑落程度心里没底的行情还难以筑底回升,横向缩量整理一段时间再作抉择或是一个无奈的选择,但因为缺乏可预见的驱动力,中期行情仍存在“久盘必跌”的后顾之忧。目前78%左右的基金平均持仓也凸显着行情的尴尬:往上增持的空间有限,目前也没有把仓位增持到顶格的底气;在2700点以下已经没有大资金规模性做空的空间。
因此,如果指数缩量整理一段时间后“久盘必跌”,破位后的下落空间也已不足恐惧,且形成“左侧交易”的机会。后期行情的主要风险仍是个股结构性风险,在创业板和中小板“消肿”之后,后期个股最大的结构性风险主要来自于中报业绩跳水和盈利预期调降的压力。这也意味着在后阶段的机会选择上,公司业绩的可靠性已经比成长性更显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