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在几个月前,“三高一低”的新股发行被广泛诟病。当时大家对这个显然易见的泡沫似乎无可耐何。尽管超高价发行,中签率却奇低。投资者欲求一签而不得。现在一切已经逆转:最近双星新材三十倍的市盈率发行,仅为前期的一半,而中签率为65%,创历史新高。最后依然是破发! 八菱科技发行时参与询价机构个数不达区区二十个的法定要求,发行被迫中止。
前期新股不败时, 供应短缺吗? 不! 千千万万公司在排队, 还有大小非等解禁而狂抛. 只是机制的问题(审批制度、定价机制)令供应扭曲,从而造就局部的短期投机机会。如今, 新股降价和破发转眼成常态, 其现象再度表明市场化自我调节的威力,高到极点,物极必反。
让我们看看另一个坚硬无比的泡沫—--房地产吧. 目前泡沫的存在也与几个月前的新股泡沫一样, 并非真正的供求关系使然,而仅仅是结构性扭曲的结果。土地的供给是根源。我国真那么缺地吗?我们的稀缺程度是否比得上1997年前"东方之珠"--香港?又是否能和日本一比? 显然不是。关键问题是我国的土地供应商只有一家------地方政府。垄断的状态下,当然是追求利益最大化,有限供给和高价拍卖是当然的选择。但这种垄断是绝对的短期行为而不可持续。
刚需吗? 我国的人口拐点已到来。总人口增长缓慢,青壮年劳动人口会逐年减少,整体而言,需要新增的房屋面积不多!改善吗?我们的人均居住面积已达30平米,房子再大的话连每日搞清洁都费力!只是价高而令配置不均(据报道有人一次买680套!用得着吗?比皇帝还厉害了!)。
城市化吗? 农民搬到城市,他们原来在乡下的”别墅”呢? 不丢空? 他们在城市的公寓中的占地大,还是原来在农村中的别墅占地大? 答案不言自明! 实际上,城市化是在减少我国人均住房占地面积的需求!
其实经过近几年来多轮的上涨,从居民的收入房贷比的角度,我们已都看不到中国城市房价的合理性。建立在房贷的支付能力基础上的刚性需求其实更无从谈起。当今的各大城市的房价之高,已形成“居住者买不起,而买得起的不居住”的怪像。
现在大家的思维会停留在过去10年房价的长期大涨的定式里,因而投资买房态度始终积极,无论如何调控,无论实际租金回报率如何低,总觉得买房“物有所值”。以目前房价计算的租金的投资年回报率低于2%,而无风险的银行5年期定存年利率为5.25%,这就出现了愿意接受有风险投资收益小于无风险投资收益的”花钱买风险”的悖论。投资价值也无法想象。投资者们都说:租金回报谁稀罕,房子涨不就得了!然而,这与前期盲目不看公司盈利能力而认购高估值的新股乃异曲同工,结果会是一样的!
原来的“三高一低”的新股发行状态下, 对直接投资创业者和对通过私募股权、风险创投(间接参与)投资创业者这两类市场参与者来说,受益是绝对的。事实上,中小板创业板企业上市均一下子取得非常高的估值,批量地造就了不少亿万富豪。同时,前期“潜伏”的创投、风投们的盈利亦异常可观。然而对打新和直接在二级市场热情参与“爆炒”的投资者,结果其实是由打新和二级市场的投资者们为由创业者(包括高管们)和对通过私募股权、风险创投介入的“潜伏者”们组成的亿万富翁的群体慷慨地“捐赠”财富!
现在炒房,也不例外,尽管大家都心存侥幸,希望有人接最后一棒。但实际上是凶多吉少!最后应该也逃脱不了财富被重新分配的命运。
尽管目前调控主体始终不肯适度放弃既得利益,无论是第N轮的楼市调控,都似乎是流于形式的“空调”。这可以理解: 要地方政府愿意放弃部分利益(卖地的巨大利益和GDP数据相关的“政绩”等)须有足够的勇气,而制定政策的人也一定不愿意一定程度上放弃维护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制定政策的人们可能都有N套房,他们会要自己也交房产税吗?)。但是任由房市泡沫膨胀,泡沫的终极爆破是必然结果!
古今中外, 从来没有不破的泡沫. 我国地产的泡沫一定不例外! 那明天会破吗?哪一天才开始大跌?很遗憾,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一定不需要等十年八年,更不需要“一万年”。
等泡沫破的那一天,如果您不幸有N套投资房在手,那就请以“收益自得,风险自担”又或是简单一句“愿赌服输”来自我开解吧。如果您只有自用的房子,那涨跌其实与您并不相干,因为您买时就是冲其使用价值而来吧。无论市价涨跌,使用价值是不变的呀!
从新股降价潮看楼市泡沫终结
评论
编辑推荐
1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