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本土电视台新闻模式有所变化,主持人在报道新闻之余,喜好加上自己评论,又或邀请一些公共人士作评,抨击时弊为民请命的形象深入人心,几位粤语新闻主持人也因此街知巷闻。我却对此感到担忧,这些主持人影响日甚,却缺乏基本的经济学素养,容易误导民众。他们的评论风格都近似,不外乎“商家乱收费,政府要加强监管,尽量加大公共资源的投入”诸如此类,从高速公路收费、私立幼儿园学费,到便价超市、经济适用房建设,无不如此。
高速公路、幼儿园学位、房子等等,这些都是资源,因竞争而有价,属于租的概念。而呼吁政府加大公共资源投入,其实和呼吁政府加税无异。这恰好颠倒和混淆了租税本应之义。
这种混淆其实是有着古老的传承。租起源于地租,因土地稀缺亦或土质肥沃程度不同而产生。如果土地无限,土质均等,如明月清风,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则无租可言。租反映的是稀缺与差异,从土地扩展开来,珠宝矿物、机器设备、地理环境、容貌才华,均有租值。一块小石头,随处可拾,价值无几,但如果是田黄,则身价何止万倍;一位女子,天生绝色,可以倾国倾城,千金难争一顾。
而税是国家强制收取的包含安全保卫和公共服务等在内的管理费用,军队、警察、法庭等均需开支。现在的小区物业管理,就近似这个概念。物业负责小区保安、环境卫生保洁、花草美化等工作,税正可看作国家收取的“物业管理费”。
封建时代,天子分封,诸侯建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租和税是很难分清的,《广雅》便云:租,税也。租税的明晰过程,其实就是私有产权的明晰过程。也就是说,当一部分贵族甚至平民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后,他们交给国家的,则可以称之为税了,而承租他们土地的佃农,每年交给他们的则是租金。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有“自己之田谓之税,请佃田土谓之租”,正是此意。
租因稀缺而起,有租的存在,无论是否垄断,是否存在形形色色的管制,按照价格分配,仍是最有效率的规则。无关如今油价多少,也无论中石油中石化这样的国企是否涉及行政垄断,租已存在,许许多多人的出价就是市价。价格管制么?好处不会落到消费者那里去,而是会散失在排队的人群中。而消除行政垄断,减少权力管制,很正确,但那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而政府税收方面,应该遵循从简从小的原则。税率过高,过于复杂,为政府规模进一步膨胀和权力扩大提供了支持。并且,根据拉弗曲线原理,税率减少不一定导致总税收减少。因为税率降低,会刺激经济活动,企业投资会增加。在存在过高过于复杂的税收体制下,无论是从政府作为守夜人的朴素思想出发,亦或从税收效率出发,如何呼吁减税都不过份。
但如果政府收取的是资源的租金,则应该按市场价格运作,不应管制。一般情况下,税收是现代政府的主要收入,比如在美国,联邦政府收入的45%左右来自个人所得税。当然也有例外,有些国家或者地区租可能反而是政府的主要收入。近于零关税、有着自由港美称的香港就是这样,政府主要收入不是来自税而是来自土地租金——即所谓卖地收入。政府是地主,但土地价格完全市场化。在既有的土地存量和发放速度之下,政府把土地价格降到零,仅是增加了开发商和官员后箱操作的空间而已,丝毫影响不了市场房价。
坚持认为资源(和是否存在垄断无关)应该按照价格进行分配的观点,被一些人讥讽为“涨价经济学”和权力帮凶。这些人其实正是分不清租税之别,但凡有政府之处,便认为市场已经失效,因此没有了价格。他们和那些以民意自居的主持人其实没多少区别,知识的缺乏是随意言论的根源。辨清租税之别,有助于消除认识上的误区,也易看清楚许多为民请命的言论,后果其实是祸国殃民。
租税之辨
评论
编辑推荐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