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需要“期权”思维


传统的银行贷款业务其实主要做的是基于线性关系的简单算术平衡,当面临日益出现的基于非线性关系出现的新经济,如网络游戏公司、SP公司、版权交易公司等企业,在没有产生收入之前,根本没有任何可以值得抵押的东西。银行的主动性便大打折扣,此时如引入“期权”思维,就象本文陈杭生所做的那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而在传统担保业的价值链里,担保机构依附于银行,银行把绝大部分贷款风险转嫁给担保机构,而后者没有谈判筹码又缺乏风险分散机制。这使得担保机构永远只能是信贷舞台上的配角,无助于小企业顺利补充发展资金。

在陈氏商业模式中,第四方与中新力合之间不用付钱,相互签订合约做出承诺,如果第一方的银行贷款还不上,由第四方出担保费,同时债权或者股权归他们所有。中新力合与第一方签约,收取3%左右的手续费。这可以说是完全没有风险(除非第一方或者第四方机构注销)。

其实,引入期权思维后,这就是一个四赢的平衡状态:急需贷款的中小企业由于有了担保方和实业风险投资方的两个担保,便能从银行获得贷款,如顺利,则抓住机会正常还贷,如不顺利,则出让一部分股份期权,获得风险投资;银行方面,由于有了来自担保方和实业风险投资方的两个方面的担保,不用担心贷款收不上来,何乐不为?担保方,由于由实业风险投资方出担保费,自己则不用出任何费用,相反还要收取中小企业的手续费,因此风险极低,但问题是必须有极佳的信誉和良好的平台机制,让各方都愿意与你合作;实业风险投资方也不是傻蛋,他本身就是产业链的行家里手,知道什么值得风险投资,而且能够获得部分期权,又有担保方作信誉保证,很值得尝试一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