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线,历经四次重大战略转变。
第一次转变是党的工作中心由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邓小平同志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把党的工作中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应该说,这个巨大的转变是30年改革成功的根本所在。众所周知,从1957年开始我们的极“左”思潮抬头,同年的反右运动,1959年的反右倾运动,1962年的“插红旗、拔白旗”运动,1964年的“社教”、“四清”运动,1966年开始的十年“文革”,使党内极“左”思潮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十年的内耗,十年的折腾,使中国的经济到了崩溃边缘。在这个关系国家、民族命运的危急时刻,是邓小平同志以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识和气魄,提出了我们党再也不能片面地、盲目地以阶级斗争为中心,要从内耗的危机中走出来,要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那时起,我们党扭住这个中心不放松,一抓30年,才有了今天翻天覆地的变化,使我国经济从“文革”后期濒临崩溃的沼泽中走出来,成为现在世界经济总量排名第二的国家。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我国年均GDP增幅在9.8以上,经济总量翻了18倍,这就是这次重大战略转变带来的机遇、带来的变化、带来的发展。所以,我们在总结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之时,不能忘记是邓小平同志做出的重大战略选择,及时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第二次是经济模式由僵化落后的封闭模式转变为全方位的开放模式。改革开放是当今社会的热点词汇,改革是内在动力,开放是外在环境,改革开放四个字将中国发展的内外因有机统一起来。中国经历了3000年漫长的封建社会,封建自然经济保守落后,影响深远。建国初期30年的计划经济,使我们过分地强调自力更生,导致闭关锁国,排斥西方先进的文化和技术,造成我国经济远远落后于工业化大潮。这时,又是邓小平同志站了出来,他提出打开国门、改革开放、加入WTO、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平台,大胆引进外资、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促使国内诞生了一大批三资企业,才有了中国今天的繁荣和发展。
第三次是经济体制和配置资源方式有大一统的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这个战略转变更伟大、影响更深远。我们引进市场经济,利用市场的魅力发展生产力,因为市场经济有两个亮点:一是构建产权多样化的主体,鼓励公平竞争,为经济发展带来了不竭的动力,这是计划经济无可替代的。从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到国企的股份制改造,都在寻求产权制度改革,实现所有制的多元化。所有制的多元化,鼓励公平竞争,从而引发动力,提升效益。二是利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科学配置资源,提高了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带动了中国的大发展、大变化。当时在老一代革命家中能有魄力站出来,宣告中国告别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这是邓小平最伟大的贡献。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市场经济,没有市场经济也就没有今天的巨大变化。
第四次是经济发展方式有粗放型发展转变为集约型发展。改革之初,我们渴求发展、急于发展,发展是硬道理。但是我们走了一条靠资源的高消耗、廉价劳动力的高投入换取经济高增长的发展道路,成本太高,风险太大。这一个“高”是用能源的高消耗、环境的高污染、资金的高投入换来的。进入二十世纪90年代末,我们党和国家清醒地认识到,这种粗放式的发展方式让我们得不偿失,必须转向集约式、内涵式发展,更注重质量和效益,由此诞生了科学发展观。应该说这是一个更重要的、更深层次的战略转折,实现了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转变。
我国经济历经四次重大战略转变
评论
1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