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理论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后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文艺美学思潮,其代表人物是德国康斯坦茨学派的姚斯和伊瑟尔。这关于文学阅读的美学理论是文学理论和阅读理论上的重大突破。西方接受美学理论创始人之一伊瑟尔提出了“空白理论”。“在作品中未实写出的或明写出来的部分,向读者所暗示或揭示的内容,成为激励诱导读者进行创造性填补和想象性连接的基本方法”。
它向我们揭示了:文学描写性语言具有模糊性特点,这使得作品带有许多不确定的“空白”。任何作品都是有空白点的,文本中的空白点存在连续性的特点,需要读者丰富而具体的想象去进行衔接和连续化,这种“空白”本身就是一种能够召唤读者的结构体制,作品的“召唤结构”文本的“召唤折纸玫瑰的结构”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调动自己的原有语感图式或经验世界,而且还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调动、激发读者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去想象、去补充、去创造,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读者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
接受美学的研究者姚斯,在肯定读者接受意识决定作品意义的前提下,提出读者在阅读之前,存在一个阅读的“期待视野”。“期待视野”是“由读者的经验所构成的某种定势或现在结构。包括读者从己阅读的文学作品中获得的经验,知识,对不同文学形式与技巧的熟练程度,以及读者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欣赏水平、艺术趣味等,这些构成一种兴趣,一种期待,一种对艺术的要求与判定尺度”。在接受美学看来,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前,心中有着知识框架和理论结构,通过已有的思想、文化、知识等来审视作品所提供的信息。
读者不仅要调动已有的知识,还要动用想象力来形成对文本的理解。由于文学作品所描绘的世界与读者的经验世界决不相同,读者与作者,不同读者之间的想象也会不尽相同,这样对一部作品的理解必会不同,表现出个人的个性化解读。接受美学打破了总是把文章看成是作者与作品构成的二维世界,把文章创作的完成视为文章的完结,只注重作家与作品,而忽视读者阅读活动探讨的传统阅读论,它把阅读活动作为作家、作品和读者共同构成的三维世界,引导读者以阅读和接受,使文章从静态的文字符号还原为鲜活生命,展现出应有的意义和审美价值。
接受美学引领我们把读者放到中心位置,尊重读者的地位,研究读者的个性化解读。“字面意义描写千纸鹤绚丽多彩、风格各异;寓言意义(象征意义)表示正确认识事物须要保持距离;伦理意义指示处世待人的行为准则毋偏执一端;神秘意义暗指偏滞、偏枯者难悟佛门,难化解万事万理。苏轼精研老释、倾心佛道,反映他超脱世尘的思想。尽管并非每一文本都具有这四重意义,但至少我们可以通过此例证明文本、特别是文学文本潜藏着丰富的寓意,它所具有的召唤结构不断呼吁读者运用期待视野进行多元的、个性的解读,读者在解读时能够对作者未曾写出的意蕴进行补充、创造。
这种解读文本的方式一方面丰富了文本的意义,另一方面也是读者个性阅读的体现。接受美学提升了读者的阅读主体地位,关注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将文本作为召唤性的存在,并试图整合读者与文本间的力量。这正是个性化阅读的需要,同时也成为个性化阅读教学实施的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