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负债100亿,可怜可恕?2011-7-18半月谈网
适值一年毕业时,当舆论界还在为高考生、高校毕业生未来命运担忧之时,教育界的一则爆料,又让高校成为众矢之的。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最新统计数字显示:陕西40所省属公办高校负债超过100亿,警钟再度敲响。
而陕西高校的债台高筑,绝不是个案,审计署科研所副所长刘力云称,根据审计结果显示,截止到2010年底,全国一共有1164所地方所属的普通高校有地方政府性债务,大概的金额是2634.98亿元。(7月4日,《济南时报》)
随着近一两年来,各高校还债高峰陆续到来,加之,银行多次加息,高校还本付息压力急剧加大、财务风险不断增高,统计数据表明“地方所属高校借新还旧率超过50%”(所谓的借息还旧率就是,当年通过举借新债来偿还债务的本息额于当年债务还本付息额的比)。这么一笔规模不小的高校债务,让校长们愁眉不展。同时,债务问题也让当地政府忧心忡忡。
为帮助高校化解债务危机,陕西省政府出台了“高校化解债务工作实施方案”,决定今年将拨出16.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高校化债;2012年前,统筹70多亿元,化解省属高校70%以上债务;2013年到2015年,彻底解决省属高校债务问题。同时,陕西颁布决议,将不再审批新设高校及高校建设项目;未经陕西省政府批准,各高校不得自行举债;银行也不得再向高校审批和发放新增贷款。擅自新增债务的高校,陕西将通报批评,同时扣减或停止安排有关专项经费。
高校何以入不敷出?
有评论分析,一方面是由于高校盲目扩张。近十几年来,我们的高校建设经历了一个雨后春笋般的发展速度,上到部级重点,下到地级三四流,都在忙着扩招扩建,不仅北京、上海有多个大学城(或高教园),甚至很多二三线非省会城市,都有了富丽堂皇的大学城。我们的大学看起来整齐漂亮了,可这并不是好事,扩招带来的教育资源的投入,绝不是小数目:不仅仅是校舍、楼房,还有庞大的人力队伍,再加上员工养老等一系列的教育成本……可怜的是高校扩招扩建背负着沉重债务压力时,也背负着沉重的舆论压力,教学质量每况愈下,学术腐败、校风沦丧、毕业即失业等问题深受诟病。
二是办学经费极其有限。当今我国高校的主要经费来源有两种,即政府拨款和学生学费。政府拨款最大弊端就是国家对各高校的投入严重不均衡,像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每年都有几十个亿的拨款(其创税远超国家拨款,说明自己自足都完全可以),而中西部一些偏僻的地方院校却只能“靠天收”,等着别人“吃剩下的”;至于后者,虽然表面看来各院校差别不大,但是,对于那些二三流院校和民办院校来说,学费差不多就是其主要的经济来源,而这些“绝对收入”,往往还不够偿还银行的利息。
三是腐败内幕。前两年,武汉大学爆出基建腐败大案:该校前常务副校长陈昭方、前党委常务副书记龙小乐,因涉嫌在基建工程中接受巨额贿赂被捕。该案震惊教育界,牵涉多人,陈昭方因此被网民称为“武大有史以来最大蛀虫”。正因为政府对公立高校未能建立起透明的财政机制,高校经费预决算到现在都是一笔糊涂账。巨额负债背后,账本不透明,责任不明晰,高校多亏了政府、纳税人埋单,才有恃无恐。
会做生意的人是不会做赔本的买卖的,其实高校教育人才也恰似做买卖,高校投入了人力、无力、财力资本,可产出并不理想,未出成绩,还欠了一屁股债等着政府去擦,那么这门生意高校就做砸了。
【即时通会员如是说】
在中国高校虽然是事业单位,但实则代表着政府,而政府的信用是无限大的。眼光再放大一些,关注一下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对08年金融危机,中国政府推出了四万亿刺激计划,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地方政府出资。地方政府除了出让土地金,地税还不够公务开支,所以只能举债投资上项目。今年开始问题就显现出来,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只是最表面的现象。地方政府在银行的贷款都将到期,今后的地方政府债务如何偿还,将何去何从引人关注。在我国还不存在政府破产这一说,是否需要中央政府出面买单?但这又从法理上说不通,全国纳税人没有理由为某一地方偿债,况且一旦破了先例,恐有连锁反应,地方政府举债更有恃无恐。就目前来说,保障性住房给地方政府偿债提供了一个良机,继续找银行贷款先还上一部分,自己任期过了,哪管身后洪水滔天!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可能是今后的一个出路,但长远来说只有开源才能根本解决,总不能一直拆东墙补西墙。94年的分税制改革在一定时期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未来还需从制度上创新,考验当政者的智慧和勇气。在中国,似乎总是在期待伟人式的人物出现,难道要等下一个小平同志?——福利满
不管什么时候讲到财务总都是笔糊涂账,嫁接到高校身上,背靠政府这座大山,总是觉得没有办不成的事儿,有个项目申报下来,就该有拨款到位,债台高筑什么的也就都忽略不记了。再者,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不要相信为人师表的高校里面就没有蛀虫,安逸的地方蛀牙的效果才更显见。最后教育资源的不均更是给本身没法自给自足的高校更多的筑债的理由。中国的高校也该不如一个自给的年代了,是一个断奶的年代了。——杨文
我总觉得,教育,应该纯粹一点,不应该掺杂太多的商业和其他气息。而我们的校园,一直以来,都是政治和商业气息太浓,学术气息,反而淡得看不见。只有走在经年老校,感受到数十年古树带来的清凉,才能感觉到是在学校。至于新建的大学城,则完全看不出来是学校。随着高档住宅楼的开发,倒是别墅区越来越像大学了。——龙在天
读了四年大学,总结的:大学里面除了学生就是商人了。一些研究员也耐不住寂寞了。——薛杨
我们近些年来的高校,在仍然不正常的体制指挥下,在评比升级一阵风的激励下,既有华丽的高楼大厦之政绩工程,又有规模宏大的粗制滥造扩招之毕业生数量工程,再结合一些官僚腐败的侵蚀,结果如同大部分的国企,大而不强。再看眼下的部分技校中专,校、厂勾结,直接成了学生军的廉价劳动输出组织。接下来如何?要经历市场优胜劣汰法则的必然选择。纵然有地方政府的撑腰,但是地方政府不是万能的,且同样面临巨额的债务。高校如果不认真贯彻素质教育改革,积极应接钱老之问,为地方为国家建设奉献高素质科技人才,可塑之才,还是一味昏昏,民众也要用脚投票,今后的日子可想而知。——栗彦卿
可怜吗?我看未必!想想学校的领导手里有点钱就想着自己的腰包,要么就是去盖高楼修花园,总是去弄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他们何时想过去提高学校的硬件软件设施了?何时想过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了?所以,这样的高校负债,丝毫不用同情。——李特
请相关部门加以核查与治理吧,不要再让一个社会化常态化问题出现。——李斐
看来这种高校负债的问题已经让人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了。试问,高校负债100亿,那么除了给个别人,个别群体带来利益外,给我们的学生又带来了什么?一个安静的学习氛围?一个全新的教育模式?——澍之梦
高校负债现象一直存在,我们学校因为南北校区分居两地的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先是说卖了南校区让那边搬过来,后来因为过来后没有多余的宿舍又得建宿舍楼,这样又需要资金,然后学校的游泳馆和体育馆到现在还没完工,拖欠工程等所有都是因为负债。学费不低,学校学杂费也不少,那学校的资金到底到哪儿去了呢?设施没见改善多少,学校教育也没见多完善,就连硬件设备都迟迟未更新。实在不知道校长想什么。——胡倩
现在高校负债累累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于高校之间盲目的硬件设施的攀比,一味的圈地建楼,扩招赚钱,我不觉得这些高校可怜,所有这些都是它们自找的。高校的办学理念应该本着教书育人的目的而不是赚钱,商业的目的太过严重是高校负债如此之重的的根源,学校的办学应该回归到教育的本质。——张欢
别的不说,就拿我们母校来说,就是在做赔本的买卖。这边斥巨资修建了学术交流中心,还搭进去一个校党委书记,完工之后以每年几十万的租金出租给商务酒店,学校一年用不了几次。那边却在以每年几百万的租金租着三栋简易的房屋作为学生宿舍楼。真不知道学校的经营者打着什么算盘在思考问题。——程鹏丽
高校负债过高折射出我们教育体制所存在的问题和弊端,需要正视和重视。教育乃一国发展进步的基础,如果让教育中占重要地位的高校负债过高前行,恐怕受伤的不仅仅是高校自身,教育体制,社会,民众,我们谁都伤不起。健康科学的高校体制是教改的目标之一,而教育体制的完善和科学是我们国家长久科学发展的基础!——倪卫校
不要拿鸡毛当令箭,扩张学校规模不是理由。都说在现有条件下,衣服够穿就好,房子够住就行,没必要为了虚荣心或其他原因美化自己,那是一种浪费。作为教育重地,只要不影响孩子们的正常上课就足以,学校还是以教育为重。学生交学费、班费,学校有合作食堂、超市,还有教育机构的补助,这100亿,庞大的数字,都拿这些钱干嘛去了啊?——刘鹏飞
高校欠债并不罕见,基本上除了北大清华这些顶尖学校外,各个高校都会欠债上亿元,前段时间报纸披露国内欠债最多的高校是吉林大学,我们学校也都负债了一点多亿,学校的体育场修了几年都没修好,今年才看到体育场的工程速度加快了点,学校如果缺乏经费,要么就是“节流”,一些该改进的设施不改进,要么就是“开源”,四川省爆出省内几所乱收费的高校,我们学校就是第一位。政府对教育投入的资金真的是太少了,我觉得既然大学是公办的,政府理应大力支持高校的发展,而不能让他们自行牟利。——高欣婷
有钱修高铁没钱立高教的事情多了去了,更别提不知道开出多少玛莎拉蒂的红会了。高校举债建设已经成为风气,倒不起所以伤不起!一所大学城捡起来,多少GDP涨上去,这事跟教育有多大关系呢?嗯,话说回来确实是教育出了问题啊!——小迷
可以鼓励高校拓展其商业价值,比如针对部分专业冠名某品牌,然后让部分本科生获得去该品牌实习的机会,以为毕业生的人才定位指明方向。——严颜
可怜人自有可恨之处。高校欠款和地方债有一拼,花钱的人不用考虑还钱。任期内拉来贷款等于给所在单位谋了福利,是业绩。高校高知不会不明白欠债还钱的道理,也不会算不过来这么多贷款自己是还不起的。敢这么借,借的时候自然已经做好了还不了的打算。首先不会追究到个人,只要没有往自己口袋里装;其次银行是国家的,高校也是国家的,最终钱还是要由全国人民均摊。比起形象工程,毕竟还是花在了教育上。责任主体的缺失,造成了花钱的人和还钱的人的错位,这样的钱,自然不花白不花。可见制度的问题,是无法用主体的素质提高来解决的。地方债、高校欠款、国企资产流失反复说明了这一点。——西铭
高校的事情我不懂,但觉得如果不是官学一体的话,不会搞到现在这个样子。中国的高等教育是世界末流的,除了来学汉语的,你看看还有哪些专业有外国留学生?除非,是和我们签了互助协议的非洲小兄弟,还会派几个人来我们这里白吃白喝混混中国的文凭。我搞不清楚大学里边为啥还要有党委书记,还要有团组织,他们整天是干啥的,搞政治的吗?说高校负债,那为啥大家还抢破头皮要当大学老师?高校负债了,工资停了吗,福利停了吗?我想没有。负的还是国家的债,国家的债就是老百姓的债,通过增发国债和增印人民币往后推迟,最后物价飞涨,人民买单。欠国家的债,没人催着还,100亿不算啥,地方政府都负了10万亿了,高铁负的债更多。但是,校长们官员们还不是舒服着呢?校长有几个懂教育的,有几个高风亮节的。我看没有。我不知道这事情怎么解决,但知道官学不分开,中华民族无望。——马超
本篇文章来源于http://www.banyuetan.org/ 原文链接:http://im.banyuetan.org/rtdj/hot/110718/4781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