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脊梁”是可以评选出来的吗?


“共和国脊梁”是可以评选出来的吗?

     “脊梁”是评不出来的

      有两条“脊梁”正受到质疑。一条是“共和国脊梁”,一条是“中华脊梁”。前者受质疑,是因倪萍获奖;后者受质疑,是因缴费参评。两条“脊梁”是不是同一条,却陷入了迷雾之中,虽然两者都有“中华经济报刊协会”作为列名首位的主办方。

  倪萍表示沾了职业的光,人们质疑的是一个从来没有过异议的参政议政人员,身为“脊梁”的硬度几何。

  或许只是因为这个时代,人们才更加关注倪萍吧。实话说,前些日子在《新民周刊》上读过倪萍的访谈,觉得除开从来不曾提出异议的参政议政经历,倪萍倒也不乏随岁月风霜增长的生活和生命体悟,而且是不无通透的体悟。

  当人们说到脊梁时,大概都会想到鲁迅,既以之作为脊梁的范例,也以其关于脊梁的论述来定义何为脊梁。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取法的人,这些人构成了中国的脊梁。”

  “共和国脊梁”称号的获得者,据闻有300多人。大家从主办者的身份、获名者的行迹,质疑其权威性,即虽承认“脊梁”可以评选,但要求选出“真正的脊梁”。我以为,脊梁实在不是一个评选事项,而且无论由谁来主持评选,无论评出些什么人,能准保“脊梁”的质地,不是对逆社会方向之行的褒扬,不是夸饰取名的工具呢?

  “脊梁”可以评选,这本身就是一个闹剧,而闹剧之尤,还在于是否收费参评。“共和国脊梁”,获名者与主办者都表示没有参评费用,权当属实吧。但今天,无论怎样的名号,人们首先要想到“评下来要多少钱”,这本身就是一个时代写照。有没有“参评费”这个名目是一回事,就是没有参评费,有没有“公关费”、“活动费”、“赞助费”……呢?我当然不是说“共和国脊梁”一定收了钱,而是说“花钱取名”在很多时候已成当下民众的基本假定。

     “中华脊梁”与“共和国脊梁”,都由“中国经济报刊协会”举办,大概两条“脊梁”的评选就属于系列活动。“共和国脊梁”是否卖钱,暂时成疑;“中华脊梁”却是明摆着卖钱的,一个称号9800元。首都有很多举办“大赛”、编辑“大典”、评选“大奖”的地方,多数挂名“中国”、“中华”之类社会组织,动辄显赫会堂颁奖、显贵人物出席。“脊梁”的评选,估计也差不多。从销售行情看,“中华脊梁”也不算太贵。

  这样的生意,已有很多年了。这是一门很有特色的生意,就像“跑部钱进”。世界上无论发达国家还是不发达国家,有“国家荣誉体系”的并不少,封爵授勋、总统奖章等等都是有的,但有几个地方将荣誉发放变成一种无处不在的批发行为,进而使这一官方做法的荣名捏造和买卖活跃万端?“中华脊梁”之类评选,捏造荣名而制造虚誉市场的一例而已;不论收钱或者不收钱,都是经营,无改于买卖的本质。

     “脊梁”岂能任意揉捏

     据调查,“共和国脊梁”活动组委会的秘书长,凭借成熟的套路运作“评奖产业”少说已有十年。而同一个主办方下的“中华脊梁”评选被曝收费评奖,放在当下动辄以“世纪”、“中华”打头的民间评奖泛滥成灾的情景中,这个被网友评价为“太敢捅词”的“共和国脊梁”奖,很容易被怀疑成拉大旗作虎皮式的沽名钓誉。

  公信力应该是任何颁奖活动不可或缺的关键词,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颁奖活动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决定一个颁奖活动是否具备公信力,也大体取决于评委机构、评选标准、评选方式、评选范围等几个因素。但“共和国脊梁”除了一个太过招摇的名号外,却只有模糊的评选标准,鲜见公信力在其中。

  这种情况下,“共和国脊梁”奖是否花钱买来已不重要。因为同是主办方举办的活动,“共和国脊梁”无需花钱买奖,并不代表颇为相似的“中华脊梁”评选也不需要花钱。公众有理由怀疑公众人物在“共和国脊梁”、“中华脊梁”的系列活动中,起到了“托儿”的作用。而这些分量十足的明星效应,则不仅会给相似的评奖带来明显经济效应,而且也会给太多不明真相者以误导。

  当下各种民间评奖太过泛滥成灾,环境给了五花八门的评奖以滋润的空间。2003年,香港廉政公署曾发起“舞影行动”,揭出了轰动全港的乐坛评奖大丑闻。我们是否也需要开展一次评奖集中整治活动,来终止随意认定“共和国脊梁”的闹剧?

     认定“共和国脊梁”的标准是什么

     7月10日上午,“纪念建党90周年•共和国脊梁系列活动颁奖盛典”,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主持人倪萍等人获得共和国脊梁十大卓越人物的称号。

  这事引来轩然大波,不少网友纷纷调侃,有的说,应该叫“共和国脊髓灰质炎奖”或“戳脊梁奖”比较合适;还有的说,不如叫“腰间盘突出奖”;更有人质问:“有这样的脊梁,共和国能站直吗?”

  网友之所以不待见倪萍,反对她成为“共和国脊梁”,原因不外乎两方面,一是与其有“过节”,比如反感她的“赞同论”,“我参加政协以来,都是投赞同票,因为我是真实地赞同,不是为了赞同而赞同或为了否决而否决,我是真实地赞同。”二是认为她不够格,“共和国的脊梁”应该是响当当、顶天立地的人物,不是谁都能当选的,比如有网友认为,起码应该像焦裕禄这样的官员才有资格。

  其实,平心而论,倪萍被骂有点冤!因为,是不是“共和国脊梁”,倪萍说了不算;这个荣誉不是她伸手要的,而是相关评奖部门评的、给的。再说,倪萍也确实不是一些网友所说的那么差,从主持到演员,倪萍的努力和成就可圈可点。此外,她在汶川大地震中慷慨捐资捐助100万元善款,也非一般艺人所能及。

  因此,与其嘲讽倪萍,不如探问组织“共和国脊梁”评选的是什么单位?与其质疑倪萍不配成为“共和国脊梁”,不如质疑相关单位为何要把倪萍评选为“共和国脊梁”? 

     据报道,“共和国脊梁”等系列活动由中国经济报刊协会等举办。打量“共和国脊梁”评选,有许多地方让人看不懂:首先,入选的为何基本上是文艺界人士?从电影艺术家田华,原中央电视台台长杨伟光,到导演张继钢、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刘兰芳,再到著名国画家、慈善家吴东魁等等,基本上全是文艺界人士,难道共和国家脊梁只存在文艺界?

  其次,何谓共和国脊梁?认定共和国脊梁的标准是什么?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试问,数以亿计的农民工是不是共和国的脊梁?这些农民工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社会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中国农民工”曾经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他们更有资格成为共和国脊梁。

  最后,评委都姓甚名谁?是不是共和国脊梁,谁说了算?既然是评选共和国脊梁,共和国的每个国民都应该有知情权、发言权,但是如此涉及“共和国”的评选,直到结果出来,公众才通过媒体知道,信息未免太不够透明了。关键还在于,既然是评选共和国的脊梁,就不能由少数评委说了算,而应该多问老百姓同意不同意、满意不满意。

  不解开这些疑团,“共和国脊梁”的评选就不能深得民意。当然,对“共和国脊梁”这一称号,倪萍应该勇于拒绝,她前去领奖,表明她认可这一称号,或者说乐于被这样褒扬。

  倪萍入选“共和国脊梁”,引得网友哗然,迄今仍未平息。于倪萍而言,虽无辜,但也该扪心自问。而对于监管部门来说,是不是对诸如“共和国脊梁”这样关涉共和国的宏大评选,应多监管一番,起码设置一定的门槛,不能让共和国、脊梁被随意“绑架”。

     金钱和虚名能撑起多少“中华脊梁”

     近日,倪萍获评“共和国脊梁”功勋人物称号。倪萍辩称:“共和国脊梁”活动没有收任何费用。这个我也信!因为按照惯例,无论哪个机构评选××人物,总会拉上几个退休官员和名人做门面、当招牌,否则,一堆无名小卒撑不起“共和国脊梁”或“中华脊梁”。所以,让倪萍陷入舆论漩涡中,她或许是无辜的。

  至于说主办方不清楚“共和国脊梁”与“中华脊梁”两者的区别,这恐怕也是胡扯!既然是主办方是共同的,焉能不知道此“脊梁”与彼“脊梁”的差别?并非笔者妄言揣测,两“脊梁”应算是“同门姊妹篇”。要知道,已经评出的“共和国脊梁”高达300名,若再添加,“脊梁”就不大可信,也不大值钱了。所以,再搞个“中华脊梁”,扩充些名额,岂不多个创收的路径?假若还有人想缴钱评选“脊梁”,那好办,还可以设 “华夏脊梁”、“炎黄脊梁”,或是“中国脊梁”荣誉后再添几个“肋骨”——诸如卓越、改革等任务……称号可以随便设,只要有人缴银子,想浪个虚名,人人都是“中华脊梁”。

  一手缴钱,一手拿证书,多年前就很火爆,今天依然泛滥成灾。一些媒体、行业、协会组织乃至地方政府部门滥评奖、滥发证,驱动力都是人民币,区别仅在于是否被媒体曝光而已。假如百度“中华脊梁”,你会发现“中华脊梁”这个惊世骇俗的荣誉称号,多年来,一直被当做“摇钱树”,被形形色色的评选活动主办方 “兜售”着。如今,中国经济报刊协会、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中华文学基金会等单位评选什么 “中华脊梁”、“共和国脊梁”,不过拾人牙慧、步他人后尘而已,绝无敛钱的新意。

  其实,不管是此“脊梁”彼“脊梁”,抑或什么“功勋”、“杰出”,不过是金钱与荣誉的肮脏苟合而造就的丑果,着实令人不齿。笔者只是纳闷,多年来,诸如“中华脊梁”、“共和国杰出人物”奖项评选的泛滥,以及赤裸裸的荣誉买卖骗局,为何能经久不衰,无人管,且也有人信?一些机构和个人匍匐在人民币和虚名脚下,患上的只能是缺钙的脊椎病,而非真正意义的 “中华脊梁”、“共和国杰出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