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上半年,国内猪肉价格疯长,也带动CPI数据一路创出新高,担忧通胀的呼声不绝于耳。2009年,国内猪肉价格骤跌,“猪贱伤农”让不少养殖户挥泪大量宰杀母猪。同期CPI数据相应成负,通缩之虑又甚嚣尘上。猪肉价格在沉寂一段时间后,2011年6月份创下近年新高。国家农业部对全国470个集贸市场的监测显示,6月份第二周猪肉、活猪价格为25.99元/公斤、17元/公斤,同比分别上涨63.6%和79.1%!
从4月开始,本轮通胀已进入“猪周期”,目前仍在持续。7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6月份统计数据显示,6月我国CPI同比涨6.4%,创36个月新高,其中猪肉价格上涨57.1%,对CPI涨幅贡献21.4%。三天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促进生猪生产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以减缓生猪生产周期性波动,防止大起大落。这是两周以来温家宝总理第三次过问猪肉价格问题。“猪周期”牵动中南海,“一头猪”拱伤了宏观经济。
根据历史经验来看,一轮完整的猪周期大约要需要3 年半的时间。其中猪价从波谷到波峰的时间一般为20 个月左右,而从波峰回到波谷,则需要18 个月左右,并且这样划分的周期存在拉长的趋势。有了以上的理论基础,那么我们可以对于当前的猪肉价格运行有个比较清晰的判断。从去年5 月开始的本轮猪周期,当前正属于猪价上升周期中的第15 个月,距离猪价达到波峰上尚有5 个月左右的距离,考虑到春节前后为我国传统的猪肉消费旺季,那么猪价见顶回落的时间可能会推迟至明年春节后。
同时,我们必须注意,最近两轮猪周期由谷底到谷峰上涨幅度出现了跳跃性的上升。从2003 年8 月开始猪价上升周期,期间猪价涨幅仅为70%,而2006 年5 月开始的这一波,猪价涨幅已经达到了180%。即使假定本轮猪价涨幅仍为180%,那么本轮猪价的最高点也将达到27 元,在考虑货币增速过快对于价格的推动作用下,猪价最高点可能会突破30 元。
在仔细了解生猪供给过程之后,我们可以发现,不考虑抛储因素,猪肉供给不可能在短期内快速扩大。在母猪存栏以及猪价之间的存在非常确定的"三四五"周期定律,即从补栏母猪到影响生猪供应和猪价大体需要"3 个月配种、4 个月妊娠、5 个月育肥"共12 个月的周期。目前的存栏数据表明生猪存栏已经连续3 个月增长,并已达到了历史平均水平,反映养殖户补栏的意愿比较强烈。但同时,通胀预期的形成会使得养殖户并不急于出栏,而存在观望等待猪肉价格继续上升以获取更高收益的心态。此外,劳动力成本的提升也使得养殖户对于养猪收益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当前猪粮比约在8.5 左右,已属正常偏好水平。
积极的一面是,我们观测猪肉同比增速已经达到65%,逼近历史最高水平。随着夏季的到到来,天气原因使得猪肉需求进入淡季,同比增速预计将开始回落,而于明年春节前后则可能出现反复。但必须注意到,猪肉与其他肉类之间存在替代效应。从牛肉、羊肉价格的运行规律来看,下半年加速上涨的可能性较大。根据我们的预测以及估算,今年下半年的CPI 食品项同比增幅将在15.2%、14.2%、13.6%、13.2%、12.7%以及12%左右,那么即使乐观假定非食品项维持环比为0,那么7 月份CPI 仍将再创新高,达到6.5-6.7%,8-9 月季节性回落,然后10 月之后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不排除伴随消费旺季来临再次上涨,并且下半年均维持在5%以上高位运行,这与目前主流经济学派普遍预测通胀三季度见顶、四季度快速回落的观点存在一定的差异。
近年来,我国生猪价格屡屡出现“过山车”行情,形成了“大跌大涨”循环出现的“猪周期”。其原因就是来自生猪养殖难以克服的“盲动”。2007至2008年期间我国物价上涨的标杆是猪肉价格的上涨。以猪肉为代表的食品价格的上涨,就使得2007年CPI上涨了4%。2009年,在经过了短暂的高位运行后,猪肉价格开始了一轮快速下跌过程。而2011年以来,一路飙升的猪肉价格正牵动着人们的神经。业内普遍认为,近年来我国“猪周期”时间缩短、幅度加大一个原因,是政府在价高时干预过度,价格低时扶持不力,导致“越调越乱”。近几年,政府调控越来越审慎。此前的6月15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表示,虽然近期猪肉价格相对于去年同期有所上扬,但商务部不会出台政策控制猪肉价格。这表明政府更多地尊重市场规律,让市场本身去发挥调节作用。
“猪贵伤民,猪贱伤农。”无论是农民养殖,或者是市场供需,猪肉价格的大起大落涉及的是民生,考验的是宏观调控的能力。猪肉价格在最近几年上演过山车行情,引发了人们关于“猪周期”的争议。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认为,解决好“猪周期”难题,不能简单地在猪肉价格跌了国家采取收储,猪少了国家又采取补贴等措施,更重要的是建立根本的机制。
历史经验表明,大起和大落往往互为因果,大起不好,大落也不好。短期内猪肉价格攀高已经给养猪户发出了收益趋增的信号,此时相关部门出台各项促进生猪生产的政策,给予补贴,只会使扩大生产的信号更强,为下一轮生产过剩埋下伏笔。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谭砚文建议,“政府出台扶持政策要提防生产过度扩张,避免造成新一轮过剩。”
我国一般物价水平(CPI)的变动和猪肉价格的变化息息相关,可以说,猪肉价格的变动,基本左右了我国通胀走势的变化。 在“飞猪现象”引发的高通胀时代,“人民当家猪做主”的戏谑之词逐渐成为不争的现实。据悉,由于猪肉价格对本轮通胀上涨的决定性影响,中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又有了新的解释,有人戏称CPI为“中国猪肉指数”(China Pig Index)。这一比喻可谓极其贴切。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宏观经济历经8次猪价波动,其中4次50%以上的大涨价。12.3亿多消费人口、5000多万吨年消费量的大市场,为什么培育不出一个稳定健康的生猪产业?刘永好表示,解决“猪周期”难题,国家采取收储补贴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是对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建立根本的机制,就是规模化、产业链化,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有疾病防治、科学养猪、较好的食品加工。“它是一个体系,一个制度,必须走一条支持规模化的、现代化的、产业链化的养猪体系的路,这条路需要企业去探索,需要国家的支持,需要老百姓的认可。”
猪周期顶部短期难现 7月通胀仍存新高压力
“猪周期”波动推高猪价
我国经济30年来频受生猪生产影响
“猪周期”早已被认知 但缘何还是搞不定?
“猪周期”仍会发酵,通胀魅影短期难消
评论
1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