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十年华诞了。十年前,我和几位同事投入了两年多的时间,白手起家,参与创建了这个学院。虽然如今我已然是过客,我依然对那个耗费我许多理想和心血的学院,充满了期待。
院庆前,承蒙北大的邀约,写了一篇短稿(要求800字左右),我首先想到的是感恩,遂成下文。部分内容在过去的博文里已经提及。
十年重振梦,同为今辉煌
衷心祝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十年华诞!
北京大学曾在中国新闻学与新闻教育史上铸就过辉煌,20世纪末北大在百年华诞之后即筹办新闻与传播学院,重振新闻教育。本人作为加入北大的第一位新闻学专业的博士,有幸参与了学院的筹建工作,与新院一起得到过众多前辈的帮助与期许。诞辰的日子,也总是感恩的日子,在此特别想感谢那些曾经为新院筹建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前辈们:甘惜分、张隆栋、何梓华、秦王圭、郑兴东、胡一龙等先生,尤其要感谢新闻学界泰斗方汉奇教授,以及两位已经仙逝的北大校领导何芳川副校长、赵存生副书记。
中国人民大学的方汉奇教授是一位“老北大”,从1953年起曾两度在北大新闻专业任教,历时十年,对北大充满感情。1998年5月北大百年校庆之际,他发表了一篇兼俱学术与文采的文章《中国新闻学和新闻教育的摇篮--写在北京大学100周年校庆之际》,该文成为北大建院的纲领性文献。1998年10月,方教授又以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身份,联合全国记协召开“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80周年纪念会”,将北京大学列为主办单位,唤起北大校领导对新闻学教育的关注。方教授还为北大建院贡献了学科思想、办学策略。
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是北大重启新闻教育的引子,而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80周年纪念会,则是新院筹建的起点。同年10月6日,北大主管文科的副校长何芳川教授欣然应邀出席了纪念会。应会议安排何校长第一个演讲,题为“重振旗鼓,再创辉煌!”他坚定地表示:“北大将登高一呼!”何校长的思维之敏捷、言语之典雅有力、口才之雄辩得体,立即感染和鼓舞了在场的人们。会议的报道传递了一个讯息:北京大学将重振新闻教育!
1998年11月12日下午,何校长在他狭小的办公室召集了国际关系学院、信息管理系、教务系统的相关领导和教师的座谈会,讨论重振新闻教育的问题。赵存生副书记在会上做了既严谨、又开放的主题发言。此后,两位校领导为筹建新院奔走劳顿,付出了许多心血。2000年1月27日,何校长和赵书记召集了第一次“新闻与传播学院筹备组会议”,认同的方案是“白手起家!”之后,何校长、赵书记多次参加筹备会议,布置了各项工作安排和日程计划、人事协调乃至宣传口径。当年何校长经常用的比喻是“平地抠大饼”、“平地起高楼”,足见条件之艰苦。但一项新的事业就要诞生了,而且她得到了众多的支持与期待!
时光荏苒,转眼十多年又逝。这些年里,最让人唏嘘的,是2006年和2008年何校长、赵书记的先后离世!何校长离去时仅67岁,赵书记则仅66岁。对于北大恢复的新闻教育来说,他们曾经是支柱。因了新闻教育这项事业,我得以接识这两位校领导,并为二位前辈深深伤痛。
前辈们的贡献与期望,当成为我们后辈奋斗的动力。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十年来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祝愿学院奋发向前!
十年重振梦,同为今辉煌--写在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十年院庆之际
评论
1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