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士


   决定写博客是2008年9月在纽约,当时正逢金融危机,有太多见闻和感想想要记录和分享,于是“季琦博客”诞生了。一写就是两年多。

     刚开始的时候,开放了评论功能,于是乎捧的、骂的,好不热闹。刚刚碰到非常民主化的互联网形态,不太适应,觉得许多评论都是无理取闹,再加上令人心烦的广告,索性关闭了评论。倒也落得清净,但牺牲了访问量。后来听说冯仑大哥关闭了评论,也是因为噪音太多,不喜欢。这倒也是,冯仑大哥那是出口成章,出笔成书的人,理论功底扎实,文字诙谐优美,哪由得普通人指手画脚,还是听他说有道理。虽然没有冯仑大哥的才情,学学他的样子总还是可以。这评论一关至今仍没开通。

      我不像博客名人王冉这么勤奋,也没有韩寒这么有名,更没有徐静蕾这样多的访问量,每篇文章的阅读量也就几千人。多的时候也破过10万,那是无意中写到国美事件,被新浪编辑慧眼相中,推荐到“首页”了。当时确实得意了几天,但现在想起来,未必是我的文章写得好,而是编辑需要象我这种身份的人的观点,来反驳另外一方的观点。看来是被当枪使了,哈哈。

      鉴于网络的即时传播特性,加上四川地震的时候,王石前辈不小心讲了一些真性情的话,引起一片网络哗然,在广大网民非议王石的同时,对于万科也有些影响。因此,我们汉庭市场部经研究决定,学习“中宣部”控制媒体的最佳实践,对我写的博客要进行严格审查。

      从此,我的每一篇博客完成以后,要发给公司相关部门审核,如果必要,还会做相关修改。主要是将棱角搓掉,以免伤到政府和他人(但是搓我文章的时候,伤的独是我自己)。有些改得太厉害了,我就生气“罢写”一段时间。因此,你们看我间隔很久没有发表博客,大多是“罢写”的原因。更有甚者,有几篇我觉得写得很棒的文章,被通篇“扼杀”在摇篮里,禁止发表。有时你花了很多心血熬夜写出来的东西,或者自以为非常得意的观点和想法,被人活生生“和谐”(我衷心地期望:那些被汉庭“中宣部”和谐的文章,能够在我下一本书出版的时候,能够和读者见面),是何等的煎熬和痛苦啊?

      那一刻,我深深感到自由是多么宝贵的东西啊!但我已经将生杀大权交给了他们,除了“罢写”也没有更高的招数。一段时间之后,被“阉割”和“扼杀”的痛苦渐渐淡去,而内心新的思绪和文思在积聚和涌动,于是乎再一次挑灯夜战,又一篇新的博客诞生了。

      在这样的挣扎和斗争中,有好几次想放弃。要感谢那些有意无意鼓励我的朋友,在我将要放弃的时候,一次次点燃我的“创作”之光。纵认为自己很坚强的人,也需要别人的鼓励和肯定。

      很多人问我:我的博客是不是自己写的?问我哪有这么多时间写博客?碰到这样的问题,就好像在侮辱我一样。他们一定不知道我的那些文章居然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诞生的。

      还好,世上总有欣赏我的人,其中有一个正好是个出版商。这位伯乐是北大的才女丁平,她认为我的博客写得太好了(可能也只有她这么认为),想积集出书。感动之余又有些惶恐:在网上访问量才几千的文章,用铅字一印就能卖钱?能卖出一万本就不错了,印上几万本还不亏死。

      不知道是我的文章确实写得好呢?还是出版朋友会做市场?据说印了大几万册书基本售罄,确实让我大吃一惊!真后悔当初没有跟她谈谈稿费,也分一杯羹。后来跟她约定:超出一定数量,捐出部分收入给汉庭公益基金会。

      所以大家快去买,在读书之余,还可能帮助了我们汉庭的困难员工。一箭双雕,两件好事,何乐而不为!

  书出版以后,有好多朋友说读了我的书受益匪浅(不知是真心还是客套),这倒给了我莫大的鼓舞,准备再接再厉,再弄出几本书来。

      以方敬东博客创业模型失败为标志,慢慢地,博客作为一个商业模式式微了,基本不能给新创和旧创企业带来利润。于是博客就像一个过期的明星一样,被大众淡漠和忽视。而微博就像电影学校刚出来的新鲜女生一样,热热闹闹地登场了,刹那间,大家都转到微博上去了。

      今年2月1日,我也憋不住开通了微博。居然碰上曹国伟拿出百年花雕,在北京“拉拢”范敏开通微博,而且新浪还将这一天冠以“携程日”,可见微博的受宠程度。

      虽然我加入织“围脖”队伍的时候,没有像范敏同志这么风光和隆重,但“粉丝”的增加倒是很快,不知不觉中也已经九十万了,看来冲刺百万指日可待。

      刚开始玩微博不太习惯。

      一是我习惯啰啰嗦嗦地将思想完整地表达出来,也习惯了类似于随笔和日记形式的博客,用很短的语言表达思想不习惯。

      二是感觉琐碎。微博号称“随时随地分享你的所见所得”,这跟长舌妇有啥区别,絮絮叨叨地,净讲些不着边际、无关痛痒的闲话。

      三是如果真照新浪的广告所说:随时随地分享你的所见所得,我还有什么隐私可言?到哪儿?想些什么?都要和广大网民分享,不习惯,也不愿意。另外一个暴露隐私的方式是:你关注的人大家都知道,要是哪个男生暗恋班上的某个女生,在你的围脖里关注她,你的竞争对手是很容易推理出来的。你关注的任何一个人,对全天下都是一清二楚的。所以,建议曹国伟设置关注的隐私功能,可以将某些关注人隐私起来。

      另外一个受不了的还是评论。各种各样的人们,处在各种不同的境遇下,可能心情也不一样,有开心的、有气氛的、有郁闷的、有委屈的、有幸福的、有难过的、有愤世嫉俗的…,从事的工作也不一样,有上班的白领、有学校的学生、有政府公务员、有解放军官兵、有游戏房的浪子…,大家收入也不一样,有几千块一个月的小白领、有亿万富翁的大款、有失业在家的主妇、有偏远牧区的牧民,甚至还有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其它如:年龄、性别、学历、婚姻状况、健康程度、经历、价值观、对字面的理解等等都不一样,对于简单的一条微博的理解肯定是不尽相似,于是骂你的、捧你的、笑你的、讥你的、谤你的、顶你的…应有尽有。因此又学博客,关闭了评论。这次是清一色的声讨!当时是真后悔开通了微博啊!最后拗不过舆论的压力,还是开放了评论,一下子又好评如潮。

      现在,我已经习惯了评论,也习惯了各种不同的观点,让我真正感觉到当前社会的多元和生机。

      还有一个非常不情愿的是和手机捆绑,可以随时随地发表微博和浏览其他人的微博。新浪还特地给这个功能颁发一枚勋章,叫“手机达人”。我也试过一阵子,不习惯。一是我自己没有这么多时间“随时随地”织围脖,二是不断更新进来的微博对我是个骚扰,没有了自己的生活,忍不住会不时上去看看。所以,一段不长的“手机达人”后,松开了捆绑。现在不是围脖整天绕着我,而是我想起来的时候,拉来织两把,心情好,多织;没有兴致,不织。对于关注的博主,也是选择性地浏览一下,不追星,不穷追滥打。有些博主喜欢刷屏,又言之无物,就从关注里删掉;有些博主长期“潜水”、或者言之无味,就不再关注;不太喜欢某些博主的言论或行为,也就不再关注…

      但是,微博也有众多好处,包括极强的信息即时性、绕开了部分的新闻管制、对社会上不同人群的鲜活认识、和客户和员工的直接交流等等。

      虽然对于微博已经慢慢习惯,但我还是怀念和喜欢连贯和完整的博客。博客像日记,也像随笔,可以记录你某段时间的想法和感受,日积月累,其实就是你思想的成长过程。如果有出版商看中,你还能像我一样结集成书:)。

      而微博呢?可能符合更多人的习惯和审美情趣,新闻性强,信息量大,但是实在不便于交流思想和凝结智慧。可是面对几十万的“粉丝”们,我又不得不“臣服”,互联网是个民主的社会,孤花自赏的不行,还是“雅俗共赏”,微博和博客一起上吧,直到有一天,不知其它什么“博”、什么“客”来挤走现在正当红的“围脖”。

      哈哈,各位博友们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