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牌的误区
“拜牌主义”,古已有之。宋人岳珂的《桯史》提到一位卖药人,大概是古代最具“才华”的“拜牌主义者”了。此人为了多卖治脚茧的药,便在蓝布招牌上大书“供御”两字。可他未曾想到,万乘之尊的皇帝怎么会到山野上走路呢,怎么需要治脚茧的药呢!皇上因此要治他的罪。后视其愚相,宽恕了他。不成想这小子获赦后,又在招牌上增书几字:“曾经宣唤”,依旧打着皇帝的招牌来骗人。
这位卖药人姓甚名谁,《桯史》上没有说,在下也未曾考究,想来也大可不必。如今的感觉是卖药人似乎并不乏其在,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是吗?前度不少生产美容品的厂家,祭起“宫廷御用”的尚方宝剑,甚至连染发水(膏)也说成是用慈禧太后御用配方精制而成的。殊不知略有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当年慈禧太后所用的染发膏,往往把头皮也染成为黑色,老太婆常常为此而苦恼。用这种连今天的江湖游医也不屑一用的染发膏来广作招徕,岂非自砸招牌!然而居然也有厂家乐此不疲!
其实利用招牌行骗的岂但“宫廷御用”,这些年“洋招牌”大显“神威”,多少人为能沾上洋气洋味而挖空心机,明明是“国味”十足的食品店,偏要冠之以“福德肖帕”这个谜语一样的“洋”名字,诱使“图个时尚”者来沾沾“洋气”。更有甚者则在恤衫上印上“花花公子”或“吻吻我”一类的洋文,使一些涉世未深的少男少女穿上它出尽洋相。
你瞧,没有个“名招牌”“洋招牌”就装,装不象就骗。诸如此类的变形金刚似的“招牌主义者”,真真修炼成“招牌”精了。设若《桯史》中的卖药人地下有知,想必也只能望其项背吧。
招牌的误区
评论
1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