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频频上演基金经理离职潮?


  在股改之前,证券投资基金无疑是市场的主导力量。但随着股改后上市公司原先锁定的大部分限售股的解禁与流通,基金慢慢地从此前的市场主导者变成了参与者。当然,其中也有保险资金、社保基金、QFII等机构投资者纷纷入市后的因素。

  有数据显示,2007年底,国内59家基金公司的基金总份额达到了2.234万亿份,管理的资产总规模近3万亿元。而到了2010年底,基金公司增加到63家,管理的基金总份额为2.29万亿份,管理的资产总规模为2.44万亿元。三年时间里,基金公司的数量倒是增加了,但无论是管理的基金份额还是规模,反而出现了“缩水”。

  实际上,不仅基金公司的数量增加了,而且新发行的基金也是越来越多。这表明,单只基金的平均规模缩小了。新基金越发越多,一方面考验着基金公司的人才储备与公司治理,另一方面,在投资同质化的时代,基金之间的竞争也日益加剧。

  业绩、竞争压力成了基金经理离职潮的最根本的原因。目前基金行业的离职潮不仅涉及到基金经理,同样波及到基金公司的高管,甚至于像董事长、总经理级别的亦不能例外。截至6月中旬,就有12家基金公司的40余位高管发生了人事变动,其中,涉及董事长和总经理职位的有近20位。如此大幅度的变动,在以往显然是不多见的。

  一些基金经理将公募基金作为“跳板”,混迹几年后,一旦有了名气,便“溜之大吉”投入私募的怀抱,或者跳槽到券商等其它机构中。当公募基金变成了私募甚至是其它机构的“黄埔军校”时,当基金公司普遍留不住人才时,表明现行的基金业体制存在重大的缺陷。

  近几年来,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变更潮、离职潮不断出现,已成市场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需要注意的是,牛市行情时,基金经理及基金公司高管的变动一般都较少,而一旦行情低迷时,则大量出现。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的现象,确实值得深思。

  说到底,基金与券商一样,都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困境。大牛市时可以为持有人赚得盆满钵满,熊市时也会亏得一塌糊涂,这就是基金的真实写照,而市场上像王亚伟这样的基金经理却又少之又少。

  拼命扩大基金规模,抢占市场份额,并赚取更多的管理费,是众多基金公司奉行的生存法则。但基金公司在为自身利益考虑的同时,却忽略了对基金业相关人员的激励。没有激励机制,再加上业绩与排名上的压力,基金经理甚至是相关高管出现的离职潮也就没有什么意外了。

  另一方面,基金经理的投资决策能力、选股能力等同样有待提高。同一类型的基金,为什么有的基金经理能取得较好的业绩,而有的却不能呢?问题定然出在基金经理本身。由于投资风格、风险喜好等方面的不同,不同的基金经理选择的投资标的不一样,受市场因素的影响,取得的成绩当然也不一样。

  基金业频频出现的离职潮,不应再被漠视,引入激励机制与奖惩机制,最大限度地提高基金经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持有人创造最大的利益,当是众多基金公司需要考虑的迫切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