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委全会出台12项举措缩小“三个差距”
2011年07月22日 来源: 新华社 重庆日报
新华社重庆7月21日电(记者张桂林)中共重庆市委三届九次全会20日至21日召开,会议以“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为主题,确定了鼓励创业、实施户籍制度改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关爱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建设公租房、加强收入分配调节、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等12项重大举措,致力于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贫富差距。
根据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重庆市委关于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决定》,未来5年,重庆将鼓励创业、扩大就业,新增330万个就业岗位,发展微型企业15万个、个体工商户增加到150万个,有效增加普通劳动者收入;积极稳妥地实施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农民工转户进城500万人,户籍城镇化率达到50%;发展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2000个,实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和农村居民房屋"三权"抵押融资1000亿元以上;建成2500个农民新村,利用"地票"交易制度等办法盘活农村资源,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大力推进生态移民和扶贫移民,2年消除绝对贫困,3年实现2000个贫困村整体脱贫,5年50%的贫困区县脱贫摘帽;实施两大"关爱行动",使130万留守儿童健康成长、200万农村空巢老人老有所养。
此次会议还决定,发挥公有经济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基础性作用,确保国有资本收益的30%用于民生;建成4000万平方米公租房,改善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条件;加强收入分配调节,将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由目前的43%提高到50%以上;实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价格上涨"双联动",使全市220万困难群众生活随经济发展而提高,不因物价上涨而下降;加大经费投入力度,5年投入3000亿元,促进公共服务均衡化,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把31个远郊区县城打造成区域经济中心,建设500个现代化小城镇,尽快缩小"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南渝东北"两翼"间的差距。
会议提出,到2015年,重庆经济总量将与居民收入同步倍增,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5:1左右,“圈翼”发展差距缩小到2:1左右,基尼系数缩小到0.35左右,基本建成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完)
中国共产党重庆市第三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关于《中共重庆市委关于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决定》的决议
2011年07月22日 来源: 华龙网—重庆日报
(2011年7月21日中国共产党重庆市第三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重庆市第三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于2011年7月20日至21日召开。会议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听取和讨论了薄熙来同志代表市委常委会所作的报告,深入研究并审议通过了《中共重庆市委关于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决定》。
会议认为,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是一篇重要的纲领性文献。讲话对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作出了“五个必须坚持”和“四个坚定不移”的重要部署,要求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强调走共同富裕道路。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
会议指出,“共同富裕”反映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党的本质属性,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也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直辖以来,中央交办重庆“四件大事”和确定的“314”总体部署,都包含着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要求。历届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费尽移山心力,为改善民生、缩小三个差距打下了良好基础。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中央部署,坚持走民生导向发展之路,努力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建设“五个重庆”,实施“民生十条”,开展“唱红打黑”,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城乡统筹一体化,全市经济社会步入了科学、健康发展的快车道,为促进共同富裕奠定了良好基础。
会议要求,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共建、共享、共富”,着力解决效率与公平相脱节、城乡资源要素配置不协调、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等问题,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在构建增长极、经济中心和内陆开放高地中同步缩小三个差距,建成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反对平均主义,防止两极分化,努力实现效率与公平兼得、又好又快与公平正义相统一;坚持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不断提高劳动分配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优化分配结构;激活城乡资源要素,创造条件让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坚持统筹城乡,振兴“两翼”,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当期可承受、未来可持续,加强系统设计,注重综合配套,构建长效化推进、科学化考核的制度体系。到2015年,全市经济总量与居民收入同步倍增,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5:1左右,“圈翼”发展差距缩小到2:1左右,基尼系数缩小到0.35左右,基本建成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
会议确定了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重点任务和推进措施。鼓励创业,扩大就业,新增330万个就业岗位,发展微型企业15万个、个体工商户增加到150万个,有效增加普通劳动者收入。积极稳妥地实施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农民工等转户进城500万人,户籍城镇化率达到50%。发展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2000个,实现农村“三权”抵押融资1000亿元以上。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建成2500个农民新村,利用“地票”交易制度等办法盘活农村资源。大力推进生态移民和扶贫移民,2年消除绝对贫困,3年实现2000个贫困村整村脱贫,5年50%的贫困区县脱贫摘帽。实施两大“关爱行动”,使130万留守儿童健康成长、200万农村空巢老人老有所养。发挥公有经济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基础性作用,确保国有资本收益的30%用于民生。建成4000万平方米公租房,改善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条件,大幅减少住房支出。加强收入分配调节,将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例由目前的43%提高到50%以上。实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价格上涨“双联动”,使全市220万困难群众生活水平随经济发展而提高,不因物价上涨而下降。加大经费投入力度,5年投入3000亿元,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把31个远郊区县城打造成区域经济中心,建设500个现代化小城镇,尽快缩小“一圈”、“两翼”间的差距。
会议号召,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强化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更加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科学地谋划发展,把缩小三个差距作为重要的政治责任,在又好又快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不断提高全市人民的幸福指数,为重庆人民的美好明天而努力奋斗。
“缩小三个差距 促进共同富裕” 专家访谈
公平和效率是辩证统一的
专访中央财经大学博士生导师李炳炎
重庆正尝试解决一个世界性难题:分好蛋糕。
如何理解“分蛋糕”的迫切性?重庆应该如何“分蛋糕”?
就此,记者专访了中央财经大学博士生导师、社会主义分享经济理论的创立者李炳炎。
目前中国正面临着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变,需要更加重视社会公平
早在1985年,邓小平就曾指出:“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的改革就失败了。”1992年12月,邓小平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也谈道:“中国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后,一定要考虑分配问题。”
就当下而言,邓小平的警示以及重庆的实践,意味着什么?
李炳炎认为,就世界范围来看,社会不公正问题最容易在两个时期突出体现:一是在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时,如英国的圈地运动,使农民失去土地,只能以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出现了“羊吃人”现象;二是在中央集权的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过渡时,最容易出现权钱交易。
一个简单的例子,目前俄罗斯有36位亿万富翁,其中33位集中在莫斯科,世界上没有任何城市会有这么多亿万富翁,就连纽约也只有31位亿万富翁。
目前中国正面临着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变,这种转型交织在一起,任务繁难,矛盾错综复杂,利益格局调整就需慎而又慎,也就需要更加重视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就更为迫切。
关于收入分配的问题,中央历来重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邓小平在其论述中,就曾多次阐明了共同富裕的思想。早在2006年,中央政治局就曾专门召开会议,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问题。
以公平为基础来追求效率,不是不要效率。一旦公平,效率更高
众所周知,在过去的很多年里,我们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重庆强调,在做大蛋糕的同时,也要分好蛋糕,只有蛋糕分好了,蛋糕才能做得更大,其内在逻辑是:承认效率重要,但同时更强调公平。
公平和效率,究竟是怎样的关系?
在李炳炎看来,一旦公平,效率更高;产生不公平,就会降低效率,公平和效率是辩证统一的。
李炳炎所谓的公平不是指绝对公平,而是强调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只有做到这样的公平,广大群众才心里舒坦,积极性才更高。
以公平为基础来追求效率,不是不要效率。一个简单的例子,大家一起来干,产量可能翻几番。“只要产品能卖掉,原料能进来,工人肯干,利润就会更高——那还有什么束缚呢?大家一起干,效率一定更高。”李炳炎说。
人们之所以认为公平和效率是相悖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现行的工资制度。
“马克思讲利润和工资是对立的关系时,‘利润’特指代表资本家的利益,工资代表工人的利益。工人的工资越高,企业或企业家获得利润就越低,所以这两个是始终对立的。如果将企业的净收入分成国家、企业、工人所得这三部分,就能实现利润和工资的同步增长。”李炳炎说。
而按照李炳炎创立的“社会主义分享经济”理论,工资不计入企业成本,以净收入分成制取代工资制。企业的净收入可划分为国家收入、企业收入和个人收入三部分,该理论否定了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的工资范畴和利润范畴。按照这一理论,企业的净收入等于销售收入减去物耗成本,然后企业净收入将由国家、企业、工人共享,国家、企业、工人三方签好合同,约好分成比例。这样一来,公平和效率统一,可使国家、企业和职工三者结成利益共同体,在追求共同利益的动力驱使下,实现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分享。
值得一提的是,在李炳炎提出“分享经济”理论的多年后,美国经济学家、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马丁.L.威茨曼也提出了类似观点。
在不久前美国马萨诸塞大学(俗称麻省大学)举行的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曾就“社会主义分享经济”展开讨论。一位美国学者问:李教授的理论和重庆的实践有什么不一样吗?李炳炎的回答是:我们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属都一样。重庆提出缩小“三大差距”,提出“民生十条”,其本质就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分享经济”为重庆的探索找到了理论支撑,而重庆的探索又为“社会主义分享经济”理论找到了实践支持。
第二次分配往往力度不够,第三次分配往往是杯水车薪,应着重在一次分配中解决问题
当下,如何真正做到公平和效率的辨证统一?
李炳炎认为,所谓共同富裕,就是让大家都富起来,消灭贫困,消灭剥削。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李炳炎有八招。
首先,注重保持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当下,中国提出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但公有制经济仍然是主体,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股份合作制企业在内的公有经济,要占国民经济的60%以上。
原国家统计局局长李成瑞研究了2005年的统计数据:首先,我国资本中公有资本占53%,私有资本占47%。但是,公有资本下降快,私人资本上升快。第二,公有企业的职工占职工总人数的39%,非公企业的职工占61%。第三,国民生产总值中,公有企业占39%,非公企业占到61%。“这一格局就绝对不是公有制占主体。”李成瑞说。
第二,强调就业优先发展战略。要扩大就业,缩小居民的收入差距。现在,穷人穷,就穷在没有工作,没有收入。这就要求把就业放在第一位,政府要抓,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给能劳动的人安排就业。中国不只是发展尖端技术,发展尖端技术需要的人少,应该还要适当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要找准国际市场。
李炳炎的儿子在美国哈佛大学做博士后,他发现,美国的劳动力价格很高。理一个发,相当于人民币300元;买一张木头床,价格就相当于一辆汽车,而且搬运费很贵。
“发展人工为最大成本的生产活动,中国具有优势。有经济学家说,在生产的价值中,技术很重要,但是劳动比技术更为重要。不要把劳动力看作不值钱的东西。”李炳炎说。
第三,改革分配制度,规范分配秩序。在这当中,要提高所得税起征点,征收遗产税、高消费税等。“美国就有高消费税,你要住高档别墅,就收你很多的税,让你住不起。”李炳炎说:“政府把这部分钱用税收方式收走,用来资助穷人,发放养老金。此外,按照‘社会主义分享经济’的原则,实现利润和工资同步增长。企业绩效考核不能只看利润,更要看工人的收入增长。”
有人讲,效率由第一次分配来解决,公平由二次分配来解决。就是说,企业不要管公平,就是要效率,政府来调节公平问题。李炳炎认为,第二次分配往往力度不够,政府的财政也不宽裕。还有的说有第三次分配,就是富人捐助,但这往往是杯水车薪。“我的观点是,应着重在一次分配中解决问题”,李炳炎说。
第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值得中国参考的是西欧——尽管他们不是社会主义国家。
第五,农民太苦,要提高农民收入。重庆的两翼农户增收、发展微型企业等举措,便是很好的实践。
第六,加强法制建设,狠狠整治违法乱纪行为。
第七,加强对垄断行业的监管,调节这些行业的收入。
第八,缩小地区差别。中国城乡差别大概1比2或3 。地区差别,东部的上海和西部的内蒙,差别是很大的。怎么办呢?就要加强对落后地区的扶持。
记者 周季钢
重庆日报周末版
12项举措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
重庆:民生导向“共富”梦
重庆年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 百姓获得真金白银式实惠
重庆市委全会出台12项举措缩小“三个差距”
评论
2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