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工业基地摆脱传统掣肘发展宜居宜业的生态之城


老工业基地摆脱传统掣肘发展宜居宜业的生态之城

李华新

712日,2010年四川县域经济综合评比十强县榜单出炉,成都市青白江区以198.61亿元的GDP总量,连续三年入围。

十强光环背后,一个现象耐人寻味:该区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68.8%,显示着老工业基地依旧青春;继去年捧回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后,今年4月,该区又成功通过国际级生态区创建技术评估,生态文明再迈坚实一步。(《四川日报》110723

 青白江因工业建区兴城。国家一五时期,青白江成为全国13个化工基地之一,为配套产业发展,城市规模逐渐形成。至十一五初,建成区面积达17.36平方公里,城镇人口13.9万。

     

    尽管在化工、冶金等产业带动下,青白江率先成为成都第一个财政总收入过亿的经济强区,但传统产业的生产模式,不仅阻碍了自身的壮大,也变成城镇拓展的掣肘。

     四处充斥的浓浓氨水味,让大企业员工宁肯每日早起从成都赶车上班,也不愿住进城区,本地人置业的触角,则伸向了临近的金堂、新都、广汉等地。

2004年,沱江特大污染,将这个城市的神经彻底刺痛。

   因此说,这样的一个观念的改变,也是沱江特大污染之后,对他们的启示所改变的。即使是在一个工业发达、GPD数字很客观的城镇居住,其实是一点自豪感也不会有多少的,因为山清水秀,还是人们本性的追求。因此,如何重新打造经济发展新的布局,如何与环保相得益彰,就成为新的共识。

“22.6平方公里的工业区内,正雕刻出前所未有的产业图景。青白江区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2008年以来,随着落后产能被淘汰,工业用地大量腾出,环境容量相对增加,一大批具有高端产业产业高端特征的项目,井喷而来。

而且被看做是当下具有发展潜力的碳纤维产业落户青白江则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和为今后的经济发展站到了新的注脚。

    中国建材投资50亿元,兴建碳纤维生产基地;台玻集团投资2.8亿美元,建设电子玻璃纤维丝及布生产基地;巨石集团投资30亿元,建设年产60万吨的玻纤基地;重汽王牌投资30亿元,建设年产40万辆商用车制造基地……这些重大项目的总投资已达325亿元以上。

 “老工业基地青白江区如今还有一个身份——成都市首个低碳经济发展试验区。

台玻成都玻璃有限公司厂区,两根烟囱高耸,排放的却不再是高达四五百摄氏度的热蒸汽。今年1月,台玻与成都四通合作,将高温尾气引入汽轮机发电。以往城区弥漫的氨水味,也产生了效益。去年开始,川化集团的废氨水提供给攀成钢作为烧结烟气脱硫的基础原料,同时其副产物生产硫酸铵化肥,实现了污染减排和变废为宝的双赢 

 不过对于城镇环境的改变,还是需要有一个认识的过程,说白了那就是环境的整治也是需要投入的,没有投入,环境的改善也只是停留在规划上, 绿肾绿肺绿屏绿廊绿墙等工程先后实施,该区生态建设投入超过30余亿元。工业区内,利用铁路沿线等地带,创造性打造出1700亩的工业区森林公园2010年底,该区城市绿化覆盖率46.11%,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9.33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35.07%。空气质量优良率从2005年的70.7%增加到2010年的90.4%

    此时,一个有趣的现象出现了。以前都想逃离的青白江,涌入大量外地人在此置业安家。

一个宜居的城镇也是一种资源,更是对于人的吸引,而有了人才的回归,经济的发展就拥有了足够的人才人力储备,一个老工业基地,便也可以宜居宜业!

(济南 李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