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断遭到摧残,严厉拷问“中国质量”


  5年,走完国际上40年高速铁路发展历程,集世界最先进的4种技术,中国人创造出独一无二的中国高铁品牌。从引进时速200公里高速列车技术,到自主开发时速350公里、380公里“和谐号”动车组;从京津城际铁路、武广高铁运营,到刚刚开通不久的京沪高铁,中国迅疾跨入引领世界的“高铁时代”!当人们惊诧于中国速度,各国舆论疑惑:中国高铁似乎在一夜之间完成华丽转身,从一个不起眼的追赶者变成了世人关注的领跑者。

  然而,“7.23”甬温线动车追尾事故发生之后,再次把铁路系统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中国铁路处在走向世界领先水平的特殊阶段,又同时成为中国舆论批判兴起的“试验靶标”。这次追尾事故的原因尚无准确说法,但公众对“技术不成熟”、“管理混乱”的怀疑都有一定逻辑性。客观而言,中国社会的整体管理水平不如美欧及日本,中国各种交通工具的平均出事率都高于发达国家。这拉高了中国在全世界率先发展高速铁路的管理风险。

  遗憾的是,在“7•23”重大事故中,铁道部所说的这些安全防范措施统统都失灵了。事实上,京沪高铁开通以来不断连续出现的各种小事故,已经向人们发出了一系列的警告。当时安邦研究团队也发出警告称,中国铁道部对于管理和运营高速铁路系统的准备似乎并不充分。这次温州动车相撞事件,则以非常惨烈的方式显示出:中国高速铁路系统的“质量问题”还存在不小的问题。说白了,中国即使能建成高速铁路、生产出高速列车,但基本上没有能力来运营高速铁路这个复杂系统。运营涉及到管理和系统控制,这正是中国的短板。

  中国社会的“质量问题”不仅仅存在于交通领域。郑州八栋安置保障房封顶两月,因质量问题拆除,去年上海的11•15大火也与采用不符合标准的防火保温材料有关,紫金矿业、哈药集团等一批批企业严重污染环境。更为严重的是,食品安全问题不断蔓延,已几无放心食品可言。

  凡此种种,无不凸显当下经济“增长质量”低下之虞。过去30年,中国经济保持了超过9%的平均增速,GDP跃居世界第二,可谓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但必须清醒认识到,这一经济奇迹主要是靠投资驱动、靠生产要素的投入驱动的。正如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在《亚洲奇迹的神话》一文中所说的,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这种模式的天花板。麻省理工学院的索洛(Robert Solow)教授在一个著名的估计中认为,在美国长期人均收入的增长中,技术进步起到了80%的作用,投资增加只解释了余下的20%。种种迹象表明,“低质量增长”、唯GDP至上的模式,已迫近社会承载力的临界点。

  对于此次“7.23”甬温线动车追尾事故,有网友感叹,不要让列车脱轨,不要让桥梁坍塌,不要让道路成陷阱,不要让房屋成危楼……让每一个生命都有自由和尊严,每一个人都不被“时代”抛下,每一个人都顺利平安地抵达终点。人民日报评论指出,人的生命高于一切。发展为了人,安全第一位。如果生命的安全和尊严得不到有效保障,每个人都会战战兢兢,心惊肉跳。

  GDP增速第一不是我们的目标,GDP总量世界第一也不是我们的目标,“低质量”的GDP世界第一更不是我们的目标。让经济发展真正造福于最广大民众的利益,才是经济发展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们需要慢下脚步,让灵魂跟上脚步,让大多数人生活的梦想不被经济的车轮碾碎。

  当然,这次事故不应成为否定中国铁路提速运动的理由。从动车到高铁,铁路的快速进步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立下汗马之功,在今天中国铁路十分困难的时刻,中国公众应当能够做出严厉问责和鼓励前进之间的理性区分,中国人不应向在世界上第一次全面领先的中国人的团队,抡起将之“一棍子打死”的大棒。诚哉斯言!为了生命和尊严,就必须遵守人性、恪守规律,遏制事故多发。

  “7•23”重大事故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是巨大的,值得反思的不仅是技术层面,还在于对中国铁路建设与管理运营的宏观层面的综合“中国质量”问题动手术了。铁路系统应对此应警钟长鸣,不仅我们的技术要绝对可靠,规章制度要做到全面细致,运用和执行这些技术、规章的一丝不苟程度,也必须是世界一流的。同时,面对因“中国质量”问题生命一次次被摧残,相关部门除了接受惩罚,没有也不应幻想有别的选择。中国政府也应利用此次事件,严肃处理相关腐败问题,高官应该问责。中国政府应该实事求是的解决问题,实事求是的公布情况,实事求是的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否则,一些人就会继续抱有侥幸心理,继续麻木不仁,继续摧残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