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本土服装品牌的出路?


改革开放30年,我们看到了中国本土服装品牌的迅速崛起,但中国的依然没有诞生国际品牌。正因如此,许多人不禁要问:服装大国的我们为什么不能产生一个国际品牌?

中国服装品牌的定位错的根本原因是中国服装品牌不考虑市场实际与定位,却去追捧国外经典奢侈品牌。许多经营者也把它们作为自己品牌的效仿对象。于是,中国服装品牌的风格千篇一律地把尊贵奢华当成传播主题,以为这就是做服装的品牌之道。事实证明,这条路其实走不通。所以,中国服装品牌应该学习欧美的二线品牌的定位策略、渠道终端策略,学习他们如何快速成长,学习它们如何把产业链做到最优,而不是用劳动力和资源去拚。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由于错误的定位,中国的服装品牌存在哪些软胁:

一,品牌空洞化。中国的消费者能准确的说出国际服装品牌在内心投射。然而,对于多数的中国品牌,却不得要领。数据显示,年销售额低于5亿的企业中69%的没有基本的品牌定位,86%的企业没有完整的品牌规划。这样的数据对服装企业是个警示。
二,品牌缺乏核心竞争力。中国服装品牌很多无法分清自己的核心驱动力,或者自以为某项是核心驱动力,却没有做到出类拔萃。
三,商业模式缺乏钻研。模式的创新虽然已经有了许多成功的案例,但中国服装品牌在营销模式、管理模式、资本运营等方面没有自己的杀手锏.
四,缺乏终端的控制力。零售时代终端为王。但许多中国服装品牌对渠道终端的没有强大影响力,而且销售渠道十分脆弱。
五,缺乏自己的专利技术或设计竞争力。许多企业虽然能制造出优秀的产品,但却长年依靠抄版过日子了,尽管已是“大型工厂”,但弱不禁风。

由于中国市场庞大的消费群体和消费层次的多元化特点使一些品牌即使手法单一、系统缺失,也能很长时间。但随着中国服装品牌的整体提升,它们的生存空间会愈加艰难。

综上,结合国际国内的市场竞争新趋势,我们认为本土服装品牌的出路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已经进行国际化、多元化层面的领军品牌前景广阔。
发韧于上世纪80、90年代的这些品牌,虽然也有着中国服装品牌一样的软胁,但是在蹒跚学步中,它们最早有了清晰的科学的系统品牌观,及时对品牌的不足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积极修正。由于它们有了深厚的积累,品牌、科技、渠道等资源十分完备,在竞争力已经处于领跑位置。以杉杉、波司登、雅戈尔等为代表的这些品牌基本上已经完成了上市或即将上市。这些企业的的发展道路,为后续企业提供了宝贵的范本。它们的方向、策略,包括曾经遇到的困惑与解决方案,都是企业的最好案例。

2、以中国文化为内涵的新兴品牌,会成为明日之星。
服装的竞争最终将体现为价值观的输出,在国际市场上尤其如此。“模仿”是中国服装起步的必经之路,但总是模仿就会陷入困境。然而,日韩服装却给了我们成功的范例。中国的服装品牌文化不乏成功案例。“上海滩”以中文为标识的国际时装品牌,令东西方时尚人士趋之若骛,已经在全球13个国际大都市开设了专卖店。它的成功经验是其扮演了一个中国文化诠释者的角色。当然,对“上海滩”这个品牌的高超经营和运作,也是让其向顶级殿堂一步步迈进的主要因素之一。
由此,中国文化符号的服装品牌,在国际的竞争中一定会成为新锐力量。

3、设计师品牌将不可忽视的力量。
许多国际知名服装品牌都是从设计师品牌开始兴起的。这也是中国的服装产业中缺少的一环。它们的成功理由就在于文化制胜、技术制胜,对服装文化理解到位,创造力不受生产的局限,商品系列延伸能力强。

4、以模式为竞争力的品牌会有更大的空间。
模式的独特性和创新思维,使品牌可以快速扩张,美邦就是其中的代表。消费者已经从“买什么品牌”,发展到“要何处买、如何买”的层面,终端形态的创新已经出现了海澜之家这样的成功案例。值得注意的是,电子商务领域出现的专属服装品牌,成为不可忽视的“网上明星”。凡客等品牌给传统模式已经带来了新的冲击。

5、注重创新的品牌会有着更强的内力。
品牌最终的载体是创新的产品,通过科技附加值的提升,一样能走出中国特色的品牌之路。在此方面,安踏、七匹狼、九牧王等闽派企业在此方面走在了前列,为后续发展作好了内功准备。

所以,中国本土品牌只要找准自己的战略定位,作好各方整合,一定会成为国际服装品牌星空中的闪亮群体。

 

本文由成都外贸男装批发  撰写 http://www.baidupop.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