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同质化”能培养杰出人才吗?


 

教育“同质化”能培养杰出人才吗?

 

715日,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实施一周年之际,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介绍了目前教育改革的难点,称教育城乡差距和高校同质化根源在教育部。

此前,2010114日陈小娅副部长在教育部2010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也讲到高中教育“办学‘同质化’倾向严重。普通高中办学‘千校一面’的问题比较严重。”

昨天:《中国纪检监察报》说:“教辅读物质量堪忧:同质化严重 内容东拼西凑”

什么是“同质化”?

“同质化”是商业名词,是说同一大类中不同品牌的商品在性能、外观甚至营销手段上相互模仿,以至逐渐趋同的现象,在商品同质化基础上的市场竞争行为称为同质化竞争

现在教育中出现“同质化”的现象是说教育缺少个性,办学也好,编写教材也好,乃至对一个人的培养和评价都缺少个性,都是一个模式,都是以分数作为评价依据。这样的教育肯定不能培养出杰出人才。

而今,“高效课堂”倡导者在他的著作中提出这样的问题:“当我们在讲学生全面发展时,‘其个性发展’如何解决?”

“高效课堂”就是新形势下的一种“同质化”教育思维,倡导者根本不懂得什么是个性发展。

昨天一位小学数学教师和我讲述她的公开教学课,这是领导对她的课堂的考评,校长要求就是积极、高效。实际上这种公开课就是作秀,事前有多次演练,上课学生谁发言,发言讲什么都作了安排。领导最终“非常满意”,而这位老师却一头雾水,这种课怎么上?她深有体会的说:“五个手指伸出来都有长短,我们却要让所有的学生在认知方面一刀切,真是难以理解。”

这就是“同质化”教育,都在模仿同一个理想课堂模式,是一个缺少个性的教育。应试教育是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学生,这是抹杀个性的,因此今天的教育缺少个性。被忽视的是因材施教”,这也是为什么要坚持“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缘由。

如果“惟师”是一种极端,那么“惟生”也是一种极端,教育强调的是“教育相长”,这就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就是“以生为本”。“高效课堂”恰恰忽视的就是“教学相长”。

教育部承认教育同质化的责任在教育部,具体的说优质教育的提法欠妥,大家都在争创重点校,示范学校,星级学校,必然形成同质化,形成评价机制单一,千校一面。

 “高效课堂”倡导者预言不出三年,中国教育要重新洗牌,一批新的名师、名校将取代现在的名师名校。这个预言是说“高效课堂”的“名校共同体”将取代现在的“名校”,实际上是用另一种同质化取代现在的同质化。有许多老师并不盲从,一直在质疑“高效课堂”。而“高效课堂”的倡导者专横跋扈,不准别人质疑,这就是“高效课堂”更大的悲哀。

笔者从来没有否定杜郎口的经验,学经验是学精神,走自己的路,自己创新,而不是模仿,可以想象全国中学都和杜郎口一样“教室,没有讲台,四面全是黑板(除了有窗户的那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学、研讨!课堂教学中‘10+35’,教师授课时间不得超过十分钟……”课堂还有什么个性可言?

把教师在教育中的作用放大了,忽视学生的兴趣、积极性是一种极端;那么忽视教师主导作用,不恰当的放大学生为主体,也是一种极端。必须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是不能动摇的。

办学校要有个性,因此办特色学校应当提倡,“特色学校是认识和优化了个性的学校”。特色没有固定的模式,也不能成为示范,更不是培养特长生的学校。要学习特色学校思想,精神,根据各地具体情况造就多元办学特色,形成中国基础教育的特色。

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一流的杰出人才,原因就是教育缺少个性,教育同质化严重,应当警惕的是“高效课堂”是用另一种极端,用另一种同质化取代今天的教育同质化,同样也是缺少个性的教育。

二〇一一年七月二十八日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