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中医推拿按摩中,确定穴位的方法一般共有三种:一、根据体表的一些特定标志来定位取穴,即“体表标志法”;二、将身体各部分分别折量成几等分来定位取穴,即“骨度折量法”,各点之间的距离度数称为“折量寸”;三、根据手指的比量来定位取穴,即“指量法”,用于比量的手指特定部位的长度称为“指寸”,也称其为“同身寸”。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度量法虽然都称为“寸”,但并非我们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度量衡中的“寸”,而是中医推拿按摩中专用的特殊的“寸”,二者决不可以等同视之,否则势必“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一、体表标志法:
体表标志分两种:一、固定标志,即根据骨骼或肌肉形成的凸起或凹陷、五官的轮廓、发际、手指或足趾、乳头、脐窝等定位取穴;二、活动标志,即根据关节、肌肉、肌腱、皮肤等活动时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定位取穴。
在临床治疗中,“体表标志法”多数要与“骨度折量法”及“指量法”配合起来使用。
二、骨度折量法
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将身体不同部位规定成一定的长度或宽度的等分折量寸。依此折量法,无论一个人是高是矮、是胖是瘦,在相同的部位皆按相同的比例折量成相同的长度,即“折量寸”,人长则“寸”长,人短则“寸”短,如此方才能够正确的确定穴位的准确位置。
人体各部位“骨度折量寸”分度如下:
头、面部位“骨度折量寸”:
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12直寸;
眉间(印堂穴)至前发际正中3直寸;
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穴)至后发际正中3直寸;
眉间(印堂穴)至后发际正中再至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穴)18直寸;
两额角(头维穴)之间9横寸;
两乳突之间9横寸(头后部)。
胸、腹、胁部位“骨度折量寸”:
胸骨上窝至胸剑联合中点9直寸;
胸剑联合中点至脐中8直寸;
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5直寸;
两乳头之间8横寸;
腋窝顶点至第十一肋游离端12直寸。
背、腰部位“骨度折量寸”:
肩胛骨内缘至后正中线3横寸;
肩峰外缘至后正中线8横寸。
上肢部位“骨度折量寸”:
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平肘尖)9直寸;
肘横纹(平肘尖)至腕掌掌背横纹12直寸。
下肢部位“骨度折量寸”:
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18直寸;
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尖13直寸;
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19直寸;
腘横纹至外踝尖16直寸。
各部位“骨度折量寸”分度的图示如下:
三、指量法
这是利用每个人自己的指节宽度或长度以比拟骨度折量寸的方法。有三种折量取寸法:横指寸——拇指或除拇指以外的四指合用的同身寸;直指寸——中指中节的同身寸。
横指寸:以本人拇指中间关节的宽度为1寸;将本人的食指、中指、环指、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的横纹为准,四指宽度合为3寸。
直指寸:以本人中指中节桡侧(即拇指一侧)的两端纹头之间的距离为1寸。
三种“指量法”的图示如下:
在实际应用时,每个人应根据自己手指的情况,以自身的“体表标志”为取穴的基础,以“骨度折量寸”为取穴的度量标准。否则将影响取穴的准确性,进而影响治疗的效果。
中医针炙推拿中确认穴位的度量法
评论
1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