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信赖的讯息」在哪里?


  当伦敦地铁遭到恐怖分子攻击时,大部分英国人第一个直觉反应,是打开电视看BBC,或打开收音机听BBC.当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大楼被飞机撞击时,大部份美国人的第一个直觉反应,是手持遥控器轮流看各家电视新闻的实时报导.

  发生重大灾难时,人们迫切需要的,是他们可以信赖的讯息.让他们可以知道现场究竟发生了甚么事,事件正以甚么样的方式在进行中,并且得知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

  英国和美国,各有他们不同的方式提供大众「可信赖的讯息」.英国存在着一个「权威媒体」,这个媒体长期以来拥有庞大的资源,吸引了第一流的新闻人才,更重要的,长期获得国会法律上的保护,依照其新闻专业,而非政治宣传或商业竞争的价值,来报导新闻.美国则存在着一个高度竞争的媒体环境,各家媒体必须虽时竞竞业业争取社会关注,商业竞争使得这些媒体任何一家都不可能像BBC那么有权威,但这些媒体加在一起,却可以提供一个立体的可信图像出来.

  这两种模式有一个再清楚不过的共通精神,那就是「独立性」.BBC独立于任何新闻之外的控制力量,记者只认尽力提供事实真相与解释的新闻专业标准,英国民众可以相信BBC报导出来的新闻内容.美国各家媒体独立自主地跑新闻,要是他们分头竞争跑出来的消息,有不约而同的部分,那么民众就能相信应该是接近事实的.

  这两种模式都出过问题,捅过楼子,但基本上他们的运作是对外开放的,所以问题也掩藏不住,总会暴露在社会眼前,遭到批判检讨.

  今天这样的时代,网络当然也是提供讯息的一个重要来源.然而发生重大事故时,却会曝露出网络集体讯息的根本缺点.没有记者,没有办法进行一手访问,没有编辑查证过程,只能够传送片段资料,片段资料在整个事件中的地位与意义无法定位,很容易就被过度扩大,或遭到忽视.

  缺乏新闻专业节制的网络讯息,通常混杂了报导与评论,而且往往愈具情绪性评论意见的,在网络上流传愈广,被很多人直接认定为事实.结果不只事实会被湮没,更糟的是,连追求事实的冲动也一并被掩埋了.

  对照伦敦地铁爆炸事件,更不要提「九一一事件」或日本大海啸,温州动车事故是件比较单纯的新闻.前面列车为什么慢了或停了,后面列车为什么会追撞上去,车厢里有多少人,搜救了多久找到了多少死者伤者,谁以甚么样的程序决定搜救步骤,又以甚么理由决定了将事故车厢推离现场,决定了铁路恢复通车...这些问题都很直接了当,照道理说也都很容易有其明确答案.

  如果事件当下,人们无法找到一个可资信赖的管道来提供这些问题的答案;如果不同媒体都只能给同一个来源,显然经过管控的消息;如果负责统整消息的单位,长期以来是不透明、缺乏公信力的...那么高度关切事件的人,当然会产生集体焦虑,转而相信网络上任何情绪激动的传言了.

  建构一种能让社会普遍信赖的新闻机制,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