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如厕”,人不如狗
早前收集到的一个比较数字,在香港,港九共设有狗厕所293间,专门供狗“方便”,比起当局出资建造的共计158间的人用厕所,还要多出135间,因此,有人戏言,若论“如厕”之便,在香港是人不如狗。这些年,内地养宠物狗风气甚盛,但很少听说城建规划狗厕所的,结果搞得市民出街时不得不留意踩上“地雷”,个人觉得无论是出于“人本主义”抑或是“狗本主义”,管理当局似应把狗厕所纳入城建范畴,此事补课宜早不宜迟。
其实,香港狗只市场的兴盛,还使香港社会形成另一种副产品:婴幼儿入托难,大小狗只入托易。这一社会问题衍生出来了一个生意不俗的狗市场。像在内地城市司空见惯的宠物店一样,漫步香港街头,随处可见专门为狗只服务的狗店,这些店除了买卖狗只外,还提供各种养狗用品,以及全套护理服务。凡狗辈们“衣食住行”所需,一应俱全,而且不断有新品种供应。在狗店不断发展的基础上,还出现有狗只“专业酒店”,按月或按日收费,因为要接送,还要收取单程或双程车费。在这些比拼“狗道主义”优良服务的狗酒店的招徕广告上,说什么以丝苗米或泰国香米白米饭及新鲜肉类喂养狗,并有专业训狗师和狗医生临场管理,保证服务周到,使“狗顾客”得到“如沐春风”的惬意享受。还有的商家,为从中分杯羹则专门开设练狗学校,这种狗学校的训练课程分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走读的“学生”有校车接送,校内设有步伐、跳跃、越障、守物、攻击等课程,甚至还设有“跳舞”、仪态、风度等特别训练。与这种风气相适应的是狗美容屋应运而生。不少狗只美容屋的主持人,是留过洋的大学生或研究生,他们张贴出来的招贴,提供为狗只冲凉、剪毛、搽指甲、改发型、染色等美容服务,只要是人类能够享有的服务,美容屋一概提供,只要狗主人出得起价钱,甚至可量身为狗只订做礼服、和服、苏格兰裙等各式时装,视所用质料及款式,收费往往与女时装不分伯仲。
与近几年刚刚兴起的内地宠物热相比,香港人养狗的风习,至少已形成七八十年了。七八十年前,“住洋楼、养番狗”,就是有钱人的特征之一,由此因袭而来。如今,香港每年都要举办狗只比赛,参赛之狗都是主人出重资购买的名种。这些名种狗,还附有出生纸,证明狗父狗母是什么名字,什么世系,得过什么奖,这些宝贝“儿女”的出生年月日,主人的姓名等。如果这些狗只在赛会上得了奖,主人还可以与狗一起被拍成照片登载在报纸上,人以狗显,狗以人名,两者相得益彰。
最有钱的人养最贵的狗,“中等阶级”就养中等的“名种”,一般百姓也不能免俗,买不起名种就只求稍好一点的。许多有钱人家的孩子,把家完全当作旅馆,什么时候出去,什么时候回来,全都没人管,吃饭也是谁先到佣人就招呼谁吃。偶尔兄弟姐妹一起吃饭,互相间也没有什么话说,只有一条狗,他们谁见了都是又抱又搂的,面贴着它的脸,亲热得不得了,亲热的话说不完。小姐们打电话,往往生怕家里人用过不卫生,要用面巾纸隔着抓听筒,书桌上爬过一只蟑螂,也会惨叫声声,吓得魂不附体,马上要换桌布,用药棉擦过桌上的东西,可是,唯独狗可以跳上席梦思偎着她睡。一些人深夜看讲“脱”讲“裸”或“床上功夫”的书刊,更是搂着摸着狗。至于那些有钱的太太们,日间亦各自牵着装扮光鲜的各种狗只,聚在一起议论谁的狗漂亮迷人,有滋有味地指指点点,兴趣浓厚之至。
试想,有这样的一种生活时尚,狗只市场生意焉能不会迎来好景?不过,如果在生活各层面真的人不如狗,这世界就真的不成世界了。
在香港“如厕”,人不如狗
评论
1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