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评论:有一种现象叫做慵懒


与人们深恶痛绝的吃喝风、跑官风、奢靡风相比,如今在一些国家公职人员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慵懒症,虽不属违法乱纪之列,但却像一个渐成溃疡的危险病灶,正悄然侵害着人们的肌体,消解人们的斗志。更令人忧虑的是,大多数人不仅对此见怪不怪,而且真还束手无策

新疆军区第一书记张春贤强调,要提高政府服务经济的能力。首先是树立人民政府为人民的思想,转变“衙门作风”,克服“懒、散、庸、拖、贪、推”等现象,对不良作风要敢于“亮剑”;要提高政府效率,尽快形成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自上而下简化审批程序、高效审批;要突出变化、变革和创新,敢于突破、敢于担当,不断地解决问题,做到创新、创业、创优;要具备科学发展的能力,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多研究多学习,坚持科学发展;要切实转变作风,做到勤政为民、不计荣辱,拼命苦干。

慵懒者,并非平头百姓、市井游民,此类人士在普通公职人员中有之,在领导层面中有之,在党政机关里更是不在少数。本来凭良心与责任干事,按理是所有拿国家俸禄者应有的起码道义与基本要求,可是近些年来,就在我们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攀比奢靡、跑官要官等恶劣作风大加挞伐的同时,恰恰忽视了对慵懒之症的整治,任其蔓延盛行。因而就出现了一些仅仅只是撞钟甚而连钟也不撞的“现代和尚”。这些人除了满足于一般应付工作外,几乎不愿动脑,不愿学习,连报纸都懒得浏览。也有的是“人在曹营心在汉”,思谋的不是如何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尽快适应形势的发展,多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而是成天围着“票子、位子”考虑,要不就是乐于无聊的应酬,甘当“三转”(上午围着车子转、中午围着杯子转、晚上围着裙子转)的干部。还有的成天无所事事,上班时间不是串岗侃大山,打电话找人闲聊,就是索性重弹“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混半天”的老调,要么干脆呆在办公室里打瞌睡,乃至发展到连自己办公的地方都懒得打扫。至于迟到早退者,无精打采者几乎随处可见。如此慵懒之习,令一些有良知和责任感的人深感义愤,令广大群众强烈不满

“慵懒症”并非始自今日,早已司空见惯。当前之所以愈演愈烈,客观地讲,根由在于一是竞争机制的不到位、不彻底,二是惩戒措施的不落实、不兑现。如果还能找出什么原因,恐怕与人们主观上对它的认同与仿效不无关系。因为在不少人看来,慵懒纵然可恶,至多不过是自由散漫、缺乏进取之心的表现,终归不是一种错误之举,更不是违法乱纪之行,既受不了处分,也不用担心下岗,且照拿薪水,照样可以按部就班的晋级提职,大不了只是落下个提醒与批评。这无形之中给慵懒者营造了赖以生存的防空洞,给“慵懒症”置备了自由繁衍的温床。事实上,当有些人一边振振有辞高谈阔论于“龙马精神”、“马到成功”之类的豪言壮语之时,一边却心安理得的甘于慵懒,乐不思干,能闲则闲,能混则混,其言与行大相径庭,倒是在那里独享无所作为的“幸福生活

 

我不知慵懒者是否想过一个最基本且最低级的常识性问题:是谁养活了你?假若今天下岗,你明天还能如此优哉游哉吗?其实,手捧“铁饭碗”的慵懒者,是绝少有人去扪心自问的。相反,在这些人的心里,大都揣着如意算盘:反正机构改革早已尘埃落定,一个萝卜一个坑,不愁掉位子,不愁丢票子,管它三七二十一,干多干少、干孬干好都无所谓,懒散一下,谁也没辙。在这一消极思想的支配下,一些人视慵懒为“享受生活”,而一些原本积极努力的人,受其影响也开始见“懒”思齐,无心打理“朝政”,间或也来它个“偷着乐”。世间之事,最可怕的是消极趋同。对于慵懒,目前虽不能断说已“蔚然成风”,但慵懒现象之甚,它的潜移默化,的确令人担忧。说到底,还是一个作风问题。作风不正,党风焉正?士气不振,工作焉振?可以说,慵懒不除,想办好任何事无疑都是空谈

很显然,“慵懒症”已成为我们改革攻坚之路上的一大消极因素,成为我们树立高效、精干、创新的工作作风的一大阻力,不可等闲视之。面对已经入世的新形势以及深化改革的艰巨任务,没有实干的精神,没有勤勉的作风,没有拼搏的劲头断然不行。无论形势与要求,还是良知与责任,都不容我们恪守旧习,不容我们自由散漫,更不容我们消极怠工,慵懒无为。因此,我们必须下大力气,改进整治工作作风首先拿“慵懒症”开刀,同时,必须对国家公职人员实行坚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大力推行动真格的惩戒条律,决不能任由“慵懒症”久拖不治,酿成痼疾。否则,就极有可能阻碍我们的大政方针的落实,就会败坏和损害党及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从而丧失人们的信心与斗志,丧失凝聚力、号召力与战斗力。因而必须及早动手,下力治治“慵懒症”,重振拼搏风!末了,套用某句人们耳熟能详的电视广告语说,关键时刻,怎能慵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