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80天,圆明园将迎来罹难151周年纪念日。1860年(庚申年)10月18日,圆明园腾起冲天大火。英法联军在北京大肆抢劫后将包括圆明园在内的皇家“三山五园”一并焚烧,大火一直烧了三天三夜。庚申大火之前的151年,康熙将此前赏给皇四子胤禛(后来的雍正帝)的一个花园正式赐名“圆明园”。
中国历史上,从没有一座园林,与一个家族、一个王朝的命运如此紧密相连。它诗情画意,它中西合璧,它集建筑、园林、文化、收藏于一体,它是万园之园,却又是政治中枢。毫无疑问,它是大清帝国王冠上最耀眼的一颗明珠。然而,150年前英法联军的一场大火,使这座皇家园林终成劫灰,也使之最终疼痛地嵌入了所有中国人的历史记忆。
请您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屋架,披上绸缎,缀满宝石……
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黄金,施以脂粉……
请诗人出身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
请您想象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宫殿,是神庙……
——1862年,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描述下他心目中的“世界第八大奇迹”中国圆明园
远征中国的英法联军,在中国发了一笔横财,这在19世纪的欧洲根本不是秘密。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47个国家的200多家博物馆中拥有中国文物164万件,而中国专家估计,流散在私人收藏家手中的文物大约是这个数字的10倍!当然,圆明园文物无疑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在欧洲,无论是大名鼎鼎的法国卢浮宫、枫丹白露宫,还是英国的大英博物馆,都不乏珍藏着上万件中国流失海外的国宝级珍品。“万园之园”圆明园在公元1860年的罹难,已成为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溃败的标志之一载入史册,随之被记录的还有那散落在历史长河中数以百万计的流失文物。
前世篇:圆明园本身就是散居在“秋海棠”上的一颗耀眼明珠
扩建、修缮、翻新、雕琢:150年心血成就园林艺术品
康熙27-28年间,一次康熙到京城西北郊游玩,在明代清华园故址,他品尝了当地泉水,顿觉十分甘美,也深为喜爱当地风景,于是为此地取名为“丹淩水片”,并决定在这片水汊纵横、河湖遍布之地新修一处皇家宫苑。此时,尽管已不再像顺治朝时的国库年年赤字,但康熙当政期间,国库也并不宽裕,仅仅大体持平。于是,康熙命人在明代清华园故址之上,节略其地,重新划出七八百亩土地,兴修畅春园,而深谙汉文化精髓的皇帝本人,则是这处园林设计的最后把关者。
国事日见承平,康熙离开紫禁城园居的时间也越来越长,自称“避喧听政”。康熙46年(1707年),眼看皇子们渐次长成,康熙开始有意为他们别筑宫苑。在紧挨畅春园、一处名叫挂甲屯的地方,康熙决定将之拨给自己比较钟爱的皇四子胤禛(后来的雍正帝),用以修建赐园,并指定由宫廷御用设计师“样式雷”负责设计。结果不到一年,园子就大体建成。这年冬天,年事已高的康熙按捺不住兴致,率领众人一早就兴冲冲地过来冒寒游园了。两年后(1709年),信奉佛教的康熙帝为此园正式赐名:圆明园,喻意“圆融普照”。即希望在此读书的皇子胤禛以后能够道德圆融、功业完满至善。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的大清国被称为盛世,这是毋庸置疑的。幅员辽阔的疆土上,男耕女织,地肥景致,到处欣欣向荣。康雍乾三朝前后200年间,虽有战事,但无论政治、经济均保持着较为稳固的局面。号称“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通过三朝君主的不断“点睛”,得以逐渐修葺成型的。这片园林中,无论是建筑工艺、用料,还是其中所供奉的珍贵器物,都显示出清前盛世时的国力繁荣,同时,部分建筑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也显示出当时君主对待西洋文化也是一片开明。
集珍之宝玩 各路工匠手艺在此交集
“在这里你可以见到最精美的家具、装饰品、中国绘画、木制书简、中国和日本的漆器、古瓷花瓶、丝绸和金银编织品。这里的每一件艺术品和器皿,都极大地丰富了自然的魅力……有的灯笼价值上千埃居(法国古货币,初为金币,后改银制),特别是装饰建筑的花灯更华贵,形式更丰富。我真羡慕中国人富有独创精神的想象力。我开始认为,同中国人相比,我们的思维是多么贫乏和缺少创造性。”——王致诚《传教士书信集》
·集珍之宝玩——上穷碧落下黄泉
英法联军撞开中国夏宫之门 大批文物至此流入欧洲
1905年,康有为在法国博物馆见玉玺、玉印、玉瓶等圆明园流失文物,不由在《法兰西游记》中伤心写道:中国积年积世之精华,一旦流出,可痛甚哉!而时间倒回45年,咸丰十年(1860年)10月6日,对圆明园来说,是劫难之始,也是大批珍稀文物流散的发端。据最先进入圆明园的法军后来回忆,第一批进入圆明园的人以为自己是到了一座博物馆,那些摆放在高高低低架子上的东方玉器、金器、银器、漆器、佛像等,无论材料还是造型,都足以让他们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法国强盗无章法 英国强盗很专业
·小狗没抓住却摸到大铜环 法军士兵无意中打开密室
今生篇:破碎记忆散落欧洲各大博物馆 有家难回恐成永远的哀鸣
欧洲成为中国流失文物最丰富收藏地
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丰富的要数欧洲,而英国以占有约130万件位居首位。仅大英博物馆就存有中国文物2.3万多件,其中不乏国宝级的珍品和孤品。法国位居第二,仅卢浮宫博物馆就存有中国文物3万件以上。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被掠夺或通过不正当贸易途径带出国门的珍贵文物超过1000万件。面对浩如烟海的流失文物,相关机构所提供的数据,也只是个隐约的轮廓罢了,确切的数字恐怕永远是个难解的谜。
·散居欧洲各地的中国文物不完全调查
流失文物已成欧洲拍卖行热门座上客
英国《卫报》9月16日报道称,英国宝龙拍卖行将于今年11月拍卖清朝乾隆皇帝的白玉玺,保守估价至少在500万英镑以上。拍卖师阿萨夫·海曼介绍,这件玉玺制作于1793年,是一套三枚玉玺中的一枚。阿萨夫称他们并不清楚这件玉玺何时离开中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位欧洲收藏家获得了这件宝物,随后将它送给了自己的儿子。就在去年11月,乾隆“八徴耄念之宝”玉玺被伦敦苏富比拍卖行以近315万英镑的价格拍出。
文物回家路难 流失文物回归难究竟卡在哪
从目前国际公约来看,只有两个法则与圆明园文物相关,即1954年的《武装冲突情况下保护文化财产公约》和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罗马公约,然而1954年的国际公约仅要求战争结束后即返还对方文物,且应该由国与国之间进行沟通;罗马公约中又有50年追讨期限,虽然中国加入了后一条约,并要求保留历史上非法掠夺文物的追索权,但欧洲等大量拥有中国文物的国家,却至今没有加入罗马公约,因此靠通过国际公约追回文物操作起来依然让你困难重重。
圆明园到底流失多少文物
“圆明园到底流失了多少文物,没有精确的统计。”中国人民大学博导、圆明园研究专家王道成说。他说,根据档案记载,清漪园(颐和园旧称)留有详细的“陈设清册”,详细记载了勤政殿(现仁寿殿)、佛香阁等不同建筑的各种摆设,精确到了每一层楼、甚至每一张桌子,但圆明园的陈设清册没有留存下来,可能是在战火中毁掉了,因而失去了精确排查圆明园流失文物的依据。今天,我们对圆明园文物的盘点主要来源于众多文物专家的研究。
著名文物专家史树青先生曾在《圆明园——历史·现状·论争》一书中提到:1973年5月,史树青随中国出土文物展览代表团赴法。前往巴黎东南70公里的枫丹白露的一座行宫参观,法国人称为枫丹古堡。1863年,拿破仑三世在此另建中国馆,这里收藏着法国侵略军当年从圆明园劫去的大量珍贵文物。
中国馆门前有俩石狮,馆中收藏文物一千余件,展出了320件,全部是1860年从圆明园劫夺去的。中国馆室内金漆桌案及多宝格上,陈设有商周青铜器,明清官窑瓷器(重要瓷器有宣德青花莲花大碗,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五彩和粉彩瓶、罐、花盆等),明景泰蓝熏炉(宫熏)、尊、觚、吊灯,各种玉雕,各种如意、盔甲和丝绣等物,尚有成对大象牙、成对大犀角。
此外,尚有翡翠、玛瑙、珊瑚、水晶、文竹、黄杨木、象牙器、雕漆等工艺品。宫廷肩舆(辇)一抬,据说,此肩舆被劫运法国后,拿破仑三世的王后曾乘坐过。
1890年(光绪十六年),薛福成出使法国,在巴黎东方博物馆中国室见有圆明园玉印二方,一曰“保合太和”(青玉方印);一曰“圆明园印”(白玉方印)。1904年(光绪三十年),康有为游巴黎,在奇规昧博物馆曾见过中国内府珍物及玉玺等,并认为是圆明园文物。
圆明园海外流失文物为何回归难?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时下,圆明园海外流失文物的回归,一定程度上比古代穿行蜀道更难。山高水迢,可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而那些流散在海外、数以万计的国宝级圆明园文物,如何回归祖国,着实令很多人伤透了心。
会“哭”的石头诉说“圆明园”的今天、昨天
我哭,是历史沉积了我的眼泪;
我哭,是侵略者刺伤我的心灵;
我哭,是繁华宫殿在火中消亡;
我哭,是诅咒侵略者残忍手段;
我哭,……
以此为动力奋发图强,才能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强盗纵火焚烧圆明园,烧毁了一个民族的尊严。圆明园遗址,是这个国家和民族永远的痛。保留着那片废墟,让历史的“伤疤”时常警示每一个中国人。今天,我们生活在和平安定的社会中,但我们不能忘记以前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局面,我们所有人只有将这个国耻记在心中。国富民强,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是中国人矢志不忘的奋斗目标,这需要包括执政者在内的所有中国人努力奋斗!
圆明园流失文物的前世今生(根据《欧洲时报》及网络相关内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