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何时才有自己的“斧头”?


                                                                   2011-07-04《京华时报》

        继中国宝安“石墨矿”、宁波联合“锑矿”、深国商“晶岛门”等之后,近期,券商研报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其之所以会成为“焦点”,主要原因在于某些券商的研报确实很“雷人”。本该严谨的证券市场,也变得越来越像娱乐市场。

        中信证券分析师对于涪陵榨菜早在2007年就已推出的2200元的“沉香榨菜”来了个迟到的推荐,对是否到公司实地调研问题避而不答的分析师居然声称其研报是“属于搞噱头的东西”。渤海证券在冠昊生物的新股定价报告中,标题中竟然有“专业补脑残”这几个醒目的字眼。东阿阿胶生产的阿胶块产品目前售价1500元/公斤,申万研报认为到2015年其零售价格“非常可能达到5000元”,券商事后回应是“研究人员的推测”。中金公司更是语出惊人,其研报认为东阿阿胶目前3.28万元的九朝贡胶今年冬至将提到11万元左右。无论是研报本身,还是相关人员的解释,无不体现出“雷人”的一面。

        券商研报“雷人”的背后,其实并非没有原因。其一,据不完全统计,仅仅在去年,券商发布的各类研报多达56万份,按照一天阅读10份计算,这些研报150年都读不完。要想研报“脱颖而出”并吸引市场的眼球,不使用雷人的手法,根本就不可能达到目的。

        其二,券商研报往往隐藏着不可告人的利益链条。为了获得更多基金的分仓收入,为基金重仓股摇旗呐喊;借发布研报之机,券商自营盘从中大肆牟利;为了取悦于上市公司,对其进行鼓吹等。

        其三,某些券商研究人员为了自己“博出位”。一些明星之所以能变成“明星”,一些网络红人之所以成为“红人”,自我炒作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同理,券商研究人员欲吸引市场的关注,自我炒作亦是最佳的途径。券商研究人员“博出位”的结果,无疑会享受到更多的“注目礼”,其研报的关注度也会更高。

        随着市场中机构投资者的纷纷崛起以及全流通时代的到来,券商曾经呼风唤雨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但其研究部门却日益受到重视并得到快速发展。尽管如此,A股市场中还没有出现真正在行业中具备话语权的分析师。

        在美国华尔街,某个行业的顶尖分析师一般被称为“斧头”。成为“斧头”,意味着市场中的话语权与源源不断的利益。在国内市场中,虽然近几年来也兴起了行业“金牌分析师”的排名。但往往是各领风骚两三年,之后归于沉寂的居多。

        “标题党”或雷人的研报,尽管能够一时赚足眼球,但决非长久之计。而且,券商研究人员在行业中的地位,也不是“雷雷人”就能达到,最重要的还是要靠实力与不断的努力。实际上,当年美国的“网络股泡沫”,就是由其行业的“斧头”们策动的,其影响与威力之大,足以让国内券商深思。

        从A股市场的发展计,从争夺国际资本市场的话语权与定价权计,我们也需要有自己的“斧头”。这一天何时到来,不妨让我们拭目以待。

        http://epaper.jinghua.cn/html/2011-07/04/content_6764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