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事理谋略学(一)
曾军庆,2011/07/04
近些天来,我研读中国古代谋略方面的经典著作简直入迷,在赞叹中国古代谋略大师的智慧之余,又觉得这些谋略大师的智慧难以快速运用于实践,于是试图引入现代知识体系来进行融合,颇有点“发皇古义,融会新知”的味道,可是,应该融会什么样的新知呢,从我个人以往的兴趣和知识积累来看,当然是事理学、系统方法论和解决问题策略等方面的知识了,于是就想到把古典的谋略与现代事理学知识体系相融合,这个融合后的知识学问,暂且就命名为“事理谋略学”吧。
1、曾军庆(2011)认为,古典谋略+现代事理学=事理谋略学。
2、事理活动的概念模型应该是怎样的?应包含哪些要素?
(1)英国系统学家切克兰德:
概念化的“人类活动系统”模型,具体内容是:系统要素包括系统的目的和任务、系统的演绎量度、系统的资源、系统的界限、系统的决策执行者、系统的大系统、系统的环境、系统的子系统、连结;
系统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系统的决策执行者把系统的目的、任务记在心中;注视由系统的演绎量度衡量的系统的演绎;进行规则的行动以:变革系统的子系统、直接影响系统的环境、分配和再分配系统的资源使系统的大系统对系统的要求,对系统之角色的看法为系统的决策系统所知;监视系统环境中的变化,决定怎样影响系统的环境;系统的资源:在系统的界限之内、介于系统的子系统之中、系统的子系统显示出连结;系统的界限由系统的决策执行者的权限范围来定义。
(2)李习彬(1991),认为系统工程方法的体系应该包括:思想体系、步骤体系和方法体系。
(3)程愚(2010)认为商业模式的概念模型包括:活动环节、关键性细节活动、活动主题、各活动环节的局部目标、活动集的总效果等五个要素。
(4)佐藤允一的问题结构模型:问题背景(环境变化+组织方针+组织目标)——问题原因(投入/手段+制约条件+外部干扰+活动过程/故障)——问题(期望目标+产出结果+差距),(图略)
(5)纳德勒的系统矩阵:目的+输出+输入+转化步骤/操作步骤+环境+中介(人、物、信息);基本特征+价值观+衡量标准+控制+相互作用+未来。
(6)李习彬(1998)控制系统的模型:施控者/受控者/环境+目的性与目标+控制手段/操作/约束+控制策略的选择性指标+有关控制系统运动规律的知识+控制者获取信息的能力+控制者的信息处理与利用的能力。
(7)李习彬(2002):事理过程模型,获息、认识、决策和实践四个过程。
(8)综合(1)—(7)的模型,得出一个更为通用的事理活动模型:(图略)
要素如下:
┌─A-做事主体:谁做事=决策者,策划者,执行者,监督者,影响决策者,利益相关者
├─B-做事对象:做什么事=解决什么问题,问题或事情的产生背景与环境
├─C-做事目的:为何做事=解决问题为了什么=为何要解决问题;要达到什么目标
├─D-做事的局部结果:衡量事情进展的标准
├─ E-做事的行动:做事环节、关键性细节活动
├─F-做事的行动特征:谋略主题(指导原则、策略方向、措施手段等)
└─G-做事后的总结活动
3、事理谋略学的做事环节应该是怎样的?
(1)李习彬(1991)认为,做事的逻辑过程包括:获息、认识、决策和实践四个过程。
(2)谭国臣、刘晓东、刘建军(2009)认为,做事的逻辑过程包括:知、谋、行、思等四个过程。其中的“知”相当于李习彬说的“获息”,“谋”则相当于李习彬说的“认识”、“决策”过程,“行”相当于李习彬说的“实践”过程。
(3)宁博士(2010)认为,做事的过程可以分为:信息输入、信息加工、产生判断、作出决策、落实行动。“信息输入”相当于“获息”,“信息加工”和“产生判断”相当于“认识”,“落实行动”相当于“实践”。
(4)曾军庆(2010)认为,问题的解决过程包括:提出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之方案(制定方案)、解决方案之执行(实践)、善用问题(总结经验教训,相当于“思”)。
(5)综合上述认识,曾军庆认为做事应该包括六大环节:问(提出问题)、知(获取信息)、识(认识问题)、谋(制定谋略方案)、行(实践、执行)、思(反思、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