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防止和针对经济结构突然解构而进行的管理。前苏联的剧变和前东欧的解体震惊了世界,有许多人至今仍然未能从那场“解构运动”中解脱出来。一个好端端的经济体、经济联盟为什么会突然就被人给“解构”了呢?中国也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周边也有一些相对较弱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他们为什么仍然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没有被解构?在这一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其中又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中国的崛起是偶然还是必然的?其中有管理层面的中国经验吗?回答是肯定的。
结构耗散理论告诉我们:
一个事物结构的形成由必然性决定,而一个事物结构的解体由偶然性决定。什么意思?简单地说就是,一个结构的形成不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经过长期的积累,而且它必须得符合结构所具备的条件,否则尽管有可能、也能够形成一个新的结构,但其难以立足,也长久不了;而一个结构的解体就不同了,一定是由偶然因素决定的,甚至可以说是没一个例外者,除非被殃及。
在自然界中,结构耗散现象无所不在,比如时刻都有星球、星系在发生碰撞,甚至是某一天体突然间发生了“大爆炸”等。但是,这些天体的形成却都一定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积累、发展阶段,肯定不是偶然的而一定是必然的。比如小行星聚合成大行星,大行星聚合成为“超级巨星”,再比如小企业成长成为中型企业、中型企业发展成为大型企业或聚合成为超级巨型的企业——托拉斯。
但是,一个超级巨星的解体、一个托拉斯或超级托拉斯集团的解体或者说覆灭就不用那么费事了,一定是由偶然因素、突然事件被解体、被解构的。比如,前苏联社会主义联邦制国家的剧变和前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包括雷曼公司在内的一些曾经辉煌一时的那些大企业、大公司的倒闭等无不具有偶然性、突发性。于是,有问题需要回答,那就是解构为何容易而结构又为何难?
先研讨一下结构(动词)为何难:
(1)某一物质结构的形成需要具备十分苛刻的条件。比如有机物的形成就要具备相当苛刻的条件。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发现在其它星球上有生命迹象,而只是在近地太空中发现了一些能够构成有机物的分子而已。(2)形成某一物质结构需要经历十分漫长的时间。比如生物、人类的产生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形成等都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积累、发展期,而且无一例外地——其中既有量变又有质变,既有肯定又有否定,甚至还需要多次的否定之否定。(3)一个完美的物质结构的形成难上加难,除了需要有一定的时间、空间,还需要有偶然与必然的高度同一。何谓“完美”?简单地说就是能够形成自我体系的物质结构系统,比如地球系和地球上的人类系,人类系和人类系中的思想系、理论系、经济系、制度系的同一等等。
再研讨一下解构为何突然、偶发:
(1)固有或业已存在的结构在一般情况下是难以被打破的。这是由于,万物事先就存在于相对宏观的物质系中,是固有结构的一个有机构成,而无论人们是否能够承认,它们或他们都得到了固有且相对宏观的物质结构系统的庇佑,就像我们的地球一直受到了月球和太阳系其它行星系的护佑一样,使一些小行星很难进入到地球轨道,就不要说地面上了——虽然时不时有入侵者,但已是强弩之末。(2)一旦被打破便很难恢复原状,可以用“地洞三尺非一日之寒”或“地洞三尺非一日之害”来形容——比如美国、欧盟的经济就很难再恢复到次债危机前的状态。(3)必须得认识到世界上没有一个物质结构的解体是偶然的,如果有,偶然中也势必存在必然因素。
如此,笔者不就又否定了“结构耗散理论”了吗?否,因为结构耗散理论是在讲“结构的解体是由偶然因素决定”,并没有在否认“偶然中一定存在着必然因素”这一条——这显然是两个不同的意思。那么,是哪些所谓“偶然因素导致了结构的解体”?人们一般认为有两方面原因:
(1)有强大或相对强大“外部势力介入”。(2)固有结构事物内部出现了非对称状态。
说得没错,但过分抽象,可以说还没有把原理给大家彻底地讲清楚。首先需要搞清楚,如果不是由于结构自身有问题,外部势力就是再强大,也很难将一个“完美”或“相对完美”的物质结构解体。不要说地球系、太阳系、银河系难以被解构,即便是有强大的“外部势力”,德国法西斯也未能将前苏联给解体,“卫国战争”的最终胜利就是一个例子。那么,又是什么导致了前苏联的剧变和前东欧的解体?可以肯定地说,只有当“内外两个原因”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物质结构的解体都是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换言之也就是说,如果只有一个方面的原因,都很难将一个完美或相对完美的结构给解构了。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小国家,为什么能够一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呢?这些难道不是一个很值得管理者们回味的问题吗?千万不要以为这个问题与微型或相对微型的经济体的解构没有联系,而事实上是,无论是大的经济体还是小的经济体,其被解构的过程与原理不仅是相似的,也一定是相同的。因此,对解构的认识,势必有普遍意义。
中国不是没有被人试图解构过,但中国为什么就能够避免了那场史无前例的世纪大浩劫呢?我认为,中国之所以能够避免那场史无前例的世纪浩劫,与以邓小平为首的管理层能够及时地实行“防解构管理”不无联系。那么,以小平为首的管理层是如何实行“防解构管理”的?
概括起来有两方面的管理内容——改革和开放。大家千万不要以为“改革开放”仅仅是四个字,是随便、轻易提出来的,仅仅是为了应景而已,而事实上是,其中不仅蕴含了深刻的哲学原理,也体现了科学的管理思想!
为什么要把“改革”放在“开放”的前面而不是先“开放”而后再“改革”?为什么非要把计划经济转化为市场经济?在“改革”的过程中为什么要提出“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而在“开放”过程中又为什么“先让十四个沿海城市开放起来”?“改革”为何须从农村开始然后再将之推广到城市中去?
这一切的一切,难道是仅仅是“某些天才”们“拍着脑瓜子”就能够想象出来的吗?如果不是由于事先就已将“防解构”的问题考虑了进去,而是一种“巧合”的话,上帝恐怕真的会“发笑”的。
那么,中国人民又是如何进行的这场防止“被解构”的管理的呢?请看——《改革管理》与《开放管理》!
解构管理:中国式管理境界(22)
评论
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