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的大多数。很多人都有一个共识,了解农民才能真正了解中国,解决了农民问题,才能真正解决中国的现代化问题。但是,中国的农民问题如何才能解决呢?人们提出了很多方案,其中之一叫做城市化,就是把大量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从而使大量农民能够摆脱靠微薄的农业收入维生的局面,同时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简单说,这个模式就是美国的模式,但是,城市化是否只有这一种模式?照搬国外的城市化方式也造成很多问题,未必每个国家都能变成像美国一样。例如在拉美国家,城市化导致大量的失业人口,城市周边形成大量贫民窟,与现代化形成鲜明而辛酸的对比。中国呢?是否可以有自己的方式?
城市化是中国现代化的目标之一。近几十年来,农民工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现象,但是,由于城市化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大量进入大城市的农民工并没有被城市完全接纳,使得他们不得不与留守老人、孩子分离,一年一度地大迁徙,只为短暂的相聚。即便如此,大城市各方面的压力也已经很大,超大型城市使得城市管理日益脆弱。因此,中国的另一种做法叫做“小城镇化”,即避免农民过多地进入大城市,而是较多地进入小城镇,以图解决大城市化难以无限扩张的难题。但小城镇化也带来问题,进入小城镇的农民靠什么为生?离开了土地,除了种地没有其他技能的农民如何才能自食其力地维持和提高生活水平?毕竟,小城镇的就业机会不如大城市,如此大量的农民离开土地后,如果都只能靠政府救济,维持最低生活保障,显然也不是长远的办法。
近日,在山东省潍坊地区的诸城市,我看到了一种新的探索,我认为,这一农村现代化的探索意义深远,它对中国有效地解决农民问题,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思路。诸城市辛兴镇有一个辛兴社区,这个社区汇聚了五个村子的居民,住房统一建设。这种方式相对于农民分散居住在村子里有明显的好处。中国农民由于人均土地数量不多,因此土地收入有限,难以实现机械化。每户农民只有少量土地,只能采取居住地靠近土地的方式,否则,劳动成本会大大增加。居住地靠近小块土地,必然造成农民居住分散。虽然稀落农舍的田园风情是很多城里人的向往,其实对于农民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因此,诸城市辛兴社区将1300多户农民迁居到一起,集中统一盖房,显见的好处之一是,农民居住的硬件条件得以提高,例如,水电煤、幼儿园、学校、小型医院、文化娱乐设施、治安等等。同样这些硬件,当农民分散居住时,实际上很难完整、高效地提供。
但是,迁居集中化的“中心村”同样面临农民的收入问题,某种程度上也会造成农民的居住地离自己的土地距离较远,耕种不方便。对此,诸城市很好地利用了国家关于土地流转的政策。辛兴社区的土地流转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农民把自己的土地转包给他人,一般都是种植大户或养殖大户。在诸城市,农民一般人均只有2、3亩土地,而最大的土地承包户接手了300多亩土地,这便有利于土地承包户使用机械化方式提高效率。这种方式实现了农业集约化生产的要求,也提高了土地承包户的收益。而对于出租土地给他人的农民来说,居住地离自己的土地远一点,就没什么关系。社区管理部门监督土地流转双方的协议签署,土地承包户要向出租土地的农民每年固定支付土地租用金。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农民很多都没有最低社会保障,而诸城市辛兴社区的这一土地流转方式,某种程度上可以看成是,国家给每个农民一定数量的土地,这一可以转让使用权的土地,由于不能转让所有权,因而它的固定收益就成为每个农民的最低保障。在辛兴社区,农民土地流转搞得另一种方式是,农民可以用自己的土地入股,这一方式一般针对合作社,比前者有风险,但也可能有更大的收益,决定权在农民自己。
不管上述那种方式,农民的土地所有权不能自由转让,是中国特色。当我们说美国的城市化模式,或者拉美不成功的城市化造成大量城市贫民窟的时候,关键区别就在于土地私有化并可以自由买卖。在中国,土地所有权某种程度上属于有条件的私有化,即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这一方式保证了农民不会因失去土地而成为城市贫民。我认为,其他国家要想借鉴这一中国方式有很大的难度。当今中国的某些精英不断要求中国像西方一样实行彻底的土地私有化,希望土地可以自由交易。一旦他们这种模仿西方的愚蠢方式在中国推行,可以预见,大量农民将失去土地,从而失去最基本的生活依靠,到那时,中国庞大的农村人口将因失去土地而带来巨大的社会问题。辛兴社区的土地流转加集中居住的方式,既实现了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又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准。它与到大城市打工的区别是,不用担心家里的地没人管,只好由老人去种;它与小城镇化的区别是,农民不用放弃土地,转为城镇居民后,生活收入缺乏保障。当然,土地流转的前提之一是,不能改变土地的使用性质,原先的宅基地一般也都复耕为农田。
诸城市辛兴社区另一个名称叫做“中心村”,它的好处很明显,除了前面提到的幼儿园、学校、医院、文化娱乐设施外,警务工作也是一个方面。辛兴社区有一个警务工作室,配备一名警察、两名辅警。农民可以就近办理很多公安方面的手续,例如摩托车牌照、上户口、死亡注销等,还可以方便地、经常性地接受消防、救生、治安等安全教育。社区的警察说,原先村子分散的时候,曾经设想过每个村配一名警察,但是,那要增加很多警力,财政负担很重。换句话说,辛兴社区由5个村子构成,在没有社区之前,如果每个村都要配一名警察,就需要5名警察,姑且不算辅警的数量,单就警察来说,中心村成立后,警察数量只是五分之一。效果如何呢?相对集中居住使得规模效应得以产生,社区安装了多个摄像头,警务工作室随时都能监控。社区警察说,几年来,社区里刑事案件一起都没有发生过,只有一些小纠纷而已。不光警察的效率提高,社区相对集中后,党和政府的基层组织各部门的配置也得以健全,与原先分散居住要配套相比,避免了机构的臃肿。社区还鼓励志愿者,居住在这里的人,很乐意自己管好自己的家园。(待续)
农民中国的现代化探索(一)
评论
1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