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中国的现代化探索(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曾经适用的社会管理方式渐渐产生了不相适应的状况。诸城市辛兴社区也是有效加强社会管理的有益探索。在这个社区,每一户都有一本《民情实录》,内容主要是每一户人家反映的各种问题、意见和要求。我随便翻开一本的某一页,看到一个户主反映,他想养猪增加收入。与每家每户的红本《民情实录》对应的是,社区有一本蓝色的《民情台帐》,内容主要是各家各户反映的问题、意见的处理结果。这种方式将老百姓与基层政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能够长期发挥有效的作用,原因之一也是因为农民的居住相对集中后,人数不多的管理人员就能发挥效率,起到良好的作用。胡锦涛主席前不久提出:要探索社会管理的新方式。我认为,诸城市辛兴社区的方式,为当今中国的社会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这样的社区在诸城并不就此一个,我问了社区管理者一个问题:农民从原来的居住地搬到现在的辛兴社区居住,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发生过强拆之类的事情?社区工作者说,强拆之类的事情不会发生。首先,农民搬到辛兴社区居住,面积大致按照原先的宅基地。农民离开原地,原先的宅基地复耕,进入辛兴社区所住的房子不需要花钱,等于是政府提供给农民的补偿。但如果农民希望更大的居住面积,超出宅基地的部分是要花钱的,每平米大约1000多元。其次,农民如果不想搬进社区居住,还想住在原来的地方,政府部门除了说服之外也不强求。实事求是地说,社区的各方面条件比农民原先的居住条件要好得多,农民大多都愿意搬到社区居住,因此,诸城市多个这样的社区,没有发生过类似强拆的事件。

      前几年,我们国家提出要发展“新农村”建设,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展,有些媒体批评说:农民“被上楼”了。至今,通过百度搜索“被上楼”词条,还能看到长长的百度“百科名片”和举例说明,所举的例子也有诸城市。但“百度百科”的“被上楼”词条所举的例子是诸城的枳沟西社区,不是本文所说的辛兴社区。通观百度百科“被上楼”词条,充满了对农村社区或中心村建设的负面评价,只从某一个农民的个例出发,找出种种可能的弊端。百度百科的“被上楼”词条,基本属于某些媒体在调查不足、片面理解、既定观念的基础上,对于诸城地区农村社区化的歪曲,例如,其中说到农民“被上楼”时,还将其称为“打上楼”,无非是想突出地方政府暴力强拆农民的原住房,然而,该词条的撰写者却举不出暴力强拆的例子。应该说,百度百科“被上楼”词条中所列举的有些问题也的确存在,例如,农民住进社区楼房后,开支会有所增加。但该词条的撰写者或引用的报道,并没有进一步调查当地政府如何替农民解决这一问题。

      农民住进社区,生活成本会有增加,这是事实,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从另一个方面看,进入社区的农民得到了很多原先没有的好处,例如,孩子上学不用再像以前那样麻烦了,幼儿园、学校都在社区,而且都是免费的;社区提供的文化娱乐设施也是免费的;社区的垃圾处理也实现了城乡环卫一体化,这在原先分散的农村,也是难以做到的;农民一些头疼脑热的小毛病也能在社区卫生站解决,这在原先的村里也做不到。至于看病的费用,诸城市已实现报销70%,农民自付30%,大病统筹是另一个系统,也在农村地区开始建立。本人此行对于诸城市农村大病统筹没有更多了解,暂且不说;在社区物业方面,不按商业化模式操作,基本由社区自我管理,从而降低农民进入社区后的生活成本。因此,农民进入社区后,生活成本的增加与得到的好处,不能割裂来看,它显示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整体上升,是农村现代化的必然,关键在于如何保障和增加农民收入。

  
      由于进入社区的农民还能保留来自农田的收入,使得农民能够负担一部分生活成本。政府的各种补贴,也能缓解农民进入社区后生活成本的部分压力。另一方面,土地流转使进入社区的农民有了空闲时间,可以从事其他职业。为此,辛兴社区为农民免费提供了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并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培训后的农民,同时也鼓励进入社区的农民自主创业。在辛兴社区前面,我看到一个刚建成、还未投入使用的大型室内集贸市场,它也是为农民提供就业的渠道。概要地说,农民进入社区后,大多数农民都实现了土地流转,他们能够从土地获得一笔长期的固定收入,以实现基本生活保障。与此同时,很多农民摆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方式,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能够从事很多其他职业,这是农村城市化、现代化的必要前提。社区为农民提供的职业培训,也使得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能够成功转型。因此,对进入社区生活成本增加有所微词的,主要是一些老年农民。因为,老年农民从感情上说,比较留恋土地,从技能上说,较难转向其它职业。而当地政府通过向老年人发放生活补助,也有效地缓解了这一矛盾。

      一些媒体对于“中心村”或农村社区建设的批评,大都集中在土地问题上,他们认为这又是土地财政的一种方式,又是政府要发财的一种手段,因而带有强烈的偏见。莫非农民永远居住在农村,永远远离现代化才是他们希望的?从整体上说,中国面临土地资源的紧张是一个事实,既要保证18亿亩耕地红线,又要发展工业和其他现代化建设,需要占用土地也是必然。因此,将原先农民分散居住的平房改为相对集中居住的楼房,的确能腾出更多的土地资源,一部分用于复耕,保证18亿亩耕地红线,一部分用于现代化建设,这是一个总体思路,也能提高农民的现代化生活条件。问题在于,这种方式会改变很多农民长期的生活习惯和观念,如果各地政府能够抱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耐心地做好说服解释工作,耐心地替农民算账,并且从现实利益上保证农民的利益,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让离开土地的农民能够看到未来生活的前景,这一利国利民的政策,是能够获得农民拥护的。诸城市辛兴社区在这个问题上做得很好,起到了示范作用。

      通过诸城市辛兴社区的这个案例,我更加体会了一位网民留给我的一句话:“上网看万恶社会,下网看幸福生活”。当前某些媒体在宣传导向上,的确存在严重的问题,尤其是网络媒体所营造的当今中国,是一个虚拟的、被歪曲的中国。他们出于西方的教条,带有偏见地批评中国现实,在各种问题上渲染中国危机论、崩溃论,与中国基层社会的现实有相当大的出入。而他们开出的治理中国的药方,都远离中国的现实。与辛兴社区的那些脚踏实地的基层干部相比,某些媒体人员应该老老实实地做小学生,实事求是地从中国的现实出发,探索改变中国的合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