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于《中国文化产业》杂志2011年6月刊
京杭大运河历史悠久,起于北京通州,止于浙江杭州,从南到北贯通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省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800公里,是世界上最长、历史最悠久、发挥功能最久的运河,中国乃至世界的重大历史文化遗产。近年来,国内外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风生水起。英国伯明翰市市长麦克·惠特比认为:“运河是经济复兴和城市重振的驱动器和催化剂。运河复兴,就是城市的复兴、国家的复兴。”
纵观国内外运河文化产业发达的城市,都是深入挖掘整合运河文化资源,以弘扬运河文化、传承历史文脉为动力,保护运河,开发运河,展示运河,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运河文化产业区。
国外运河文化产业区刍议
1、意大利威尼斯:运河旅游业的爱恨交织
(1)兴于旅游业
威尼斯城市面积不到7.8平方公里,却由118个小岛组成,177条运河蛛网一样密布其间,小岛和运河由401座各式各样的桥梁相连,以舟相通,打造了享誉世界的以旅游、艺术、会展、影视、节庆、经贸为特色全城运河旅游区。旅游业在威尼斯经济总量的比例高达70%,全城有一半以上人口从事与旅游相关的职业。
威尼斯运河旅游业的成功在于:一是每年举办很多精品展览,如国际艺术双年节、国际电影节、狂欢节等,这些展览往往都具有较长历史积淀,拥有稳定粉丝,如威尼斯电影节是全球第一个电影节,影响了几代人;二是举办许多商业活动,如每年都要不计成本地邀请世界各地著名歌手、剧团来演出;三是教堂、修道院、博物馆遍布全城、全部开放,整个城市成了一座开放的“博物”馆;四是长久保护古建筑,同时正试图细分游客,将那些短途游客拦在城外,因为大量短途游客反而让他们花费很多钱去维修古建筑,得不偿失。
(2)困惑于旅游业
哲学家卡恰里说:“威尼斯不是度蜜月的温柔乡,这是个强大、充满矛盾、压倒个人情结的地方。”在旅游业带来滚滚财源的同时,大量游客也让威尼斯不堪重负,当地人甚至说过多游客带来的危险甚至超过了城市下沉带来的威胁。这座小城每天人潮如织,很多游客不仅向河道里随便扔垃圾,还经常做出一些与当地文化、习俗格格不入的行为。近年来,威尼斯本地人口持续减少,除了近年来日益频繁的水灾外,更重要的是旅游业推高了生活成本,大批市民不得不“逃离”。威尼斯不仅房价高昂,而且旅游业还排挤了其它产业的生存空间。
2、英国伯明翰:运河文化转型
伯明翰是仅次于伦敦的英国第二大城市和主要工商业区,其运河加起来比威尼斯的还长。工业革命开始时,伯明翰曾凭借丰富的煤、铁资源,运河沿线工厂林立,享有“工业革命的摇篮”和“世界工厂”的美誉。然而进入20 世纪后半期,随着资源枯竭和产业转移,伯明翰开始城市复兴和产业转型计划,运河沿线实现了文化转型。
(1)加强基础建设,进行运河改造
伯明翰境内的运河长度约为51 公里,运河水网密布于城市的大部分地区,33%的城市人口居住于距运河1公里的范围内。1983年,伯明翰市开始着手运河改造,包括改善运河两侧的步道,建造运河的边界界面、标识系统,进行两岸景观美化,建设国际会议中心、交响乐厅等大型文化建筑。
(2)传承历史文化,融入现代风格
伯明翰在运河改造中特别注重对历史遗迹的保护和利用,使其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例如保护性改造SohoHouse地区,使这个工业革命遗留下来的衰败贫困地区,成为探寻工业革命之谜的重要旅游景区。连接圣马丁女王路的新步行道被恢复命名为天鹅道,让18世纪的历史街名得到重现。与此同时,在新建和改造项目中融入现代风格和理念,古建筑与新建筑交相辉映。
(3)进行产业转型,发展新兴产业
在运河改造过程中,伯明翰将自身定义为欧洲会展、休闲、旅游的中心,加大产业转型力度,充分利用老工业遗留的要素环境,大力发展旅游、会展、足球、艺术、美食、休闲等文化产业。
国内运河文化产业区评价
1、北京市通州区:打造运河新城区
通州是京杭大运河的源头,也是北京重点规划新城之一,将担负首都未来发展的城市综合服务职能。2003年,通州第一个颁布运河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明确了“以水为灵魂、以绿色为主线、以文化为底蕴、以产业为载体”的战略思路,以运河为代表的城市文化主题,将运河文化产业建成连接历史、跨越今天、承载未来的水上文化纽带,规划了古城文化保护区、现代文化产业区、农业观光产业区、生态产业园区等四大功能区。
根据规划,通州区在15.8平方公里的运河城市段设计了世界文化交流中心、演艺走廊、媒体广场、探梦中心、金融城等五大项目,建设标准超过上海浦东。世界文化交流中心有五星级酒店、观光塔、艺术博物馆、文化人俱乐部项目;滨河演艺走廊有文化艺术品交易中心、时尚艺术街、艺术家创作室、国际特色餐饮等项目;媒体广场吸引媒体制作公司、设计公司、游戏制作公司等入驻;探梦中心有数字娱乐体验馆、购物中心、展览中心等项目;金融城吸引跨国金融公司、保险公司、文化公司驻华总部入驻。
2、扬州:打造运河文化产业带
(1)规划先行
重点建设一体两翼三节点的功能区,即以古运河风情带为主体,以古运河西翼的古城文化带、东翼的文化产业园为两翼,以江都、高邮和宝应为主要节点的组团式开放性的文化产业带,形成内涵丰富、形态各异、富有纵深感的文化产业带,整合发展漆器、玉器、玩具等创意产业和以游戏软件、数字内容软件等为主的数字产业。建设具有不同历史风貌的四季特色和田园风光的运河风光带,使运河成为城市生活的载体。
(2)以组织协调和项目建设为抓手
一是加强组织协调。在市经贸委设立“运河文化产业带建设办公室”,组建扬州运河文化产业有限责任公司,采用市场化运作、社会化管理的方式。以市政府名义召开运河文化产业工作会议,造舆论,给政策,大投入,并把2008年作为运河文化产业推进年。
二是以节造势。每年举办中国运河名都(扬州)文化旅游节、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中国大运河文化节、扬州文化产业博览会,以鲜明的运河文化主题为活动造势。
三是以优美的城市形象造势。向国家工商局注册商标“中国运河名都——扬州”,开发注册“中国运河名都”系列产品,设计“到北京看长城,到扬州看运河”广告语。通过各类强势媒体、城市广告等突出宣传“中国运河名都——扬州”。
国内18个运河城市运河文化产业区比较分析
京杭大运河穿越中国两个最具活力的经济带(沿海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和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和环渤海湾经济圈),吸纳古今中外文化精华,融会南北中国各地的风情民俗、饮食服饰、宗教信仰、官民礼仪等,形成了独特和广泛交融的运河文化。如:扬州居民煮茶独取运河之水,天津居民饮食亦“皆运汲于河水”;中国传统宗教和外来宗教沿运河两岸迅速传播,庙会和古会相当繁盛;形成了一些独特的都市文化区,像北京天桥、扬州虹桥,都有集演戏、说书、杂耍、游戏于一处的娱乐区。
通过对国内外运河城市的研究,依托运河这个独特的文化资源,其文化产业大都集中在旅游、文博、会展、艺术、文化地产等领域。
城市 |
省份
|
经济水平
|
运河文化资源
|
运河文化产业
|
通州
|
北京
|
较发达
|
大运河最北端的水陆都会,有北方水城之称,拥有州学、书院、会馆、名人等丰富的运河文化历史,但沿岸景观损坏严重。
|
第一个系统规划开发运河文化产业,全区文化产业主打运河牌,以宋庄艺术集聚区、文化地产为特色。
|
天津
|
天津
|
发达
|
保存着大量有民族风格的古建筑和众多西洋建筑,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
|
近年来开展河道疏通,运河风貌正在恢复。
正在打造沿岸景观带,大力开发中高端地产。运河文化产业开发滞后。
|
沧州
|
河北
|
一般
|
闻名的历史古城,文物遗迹多而密集。2000年引黄济京,干涸的河道重新蓄水。
|
河道长期干涸淤积,除了武术、杂技全球知名外,运河文化产业开发滞后。
|
德州
|
山东
|
较发达
|
历史上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的美誉,运河沿岸风貌保存较好,周边许多仓栈、货场、铁路转运线等依然使用,有独特的苏禄王墓及其守陵村落。
|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支柱地位,长期抑制了文化产业发展,2009年才大规模启动。
主打运河牌与伊斯兰文化牌,重点发展旅游业、娱乐业、创意产业。
|
临清
|
山东
|
一般
|
千年古县,《金瓶梅》背景地,京剧、书画、武术、酱菜之乡的美誉,文化资源丰富。
|
文化资源有名但是文化产业无名,未形成清晰的战略主线,“运河”特色不浓。
|
聊城
|
山东
|
一般
|
历史文化名城,黄河文明和运河文化辉映。特别是《水浒传》、《金瓶梅》、《老残游记》等古典名著都对聊城民俗风情有精彩描述。
|
文化资源有名但是文化产业无名,未形成清晰的战略主线,“运河”特色不浓。
现已明确提出要打运河牌发展文化产业。
|
济宁
|
山东
|
较发达
|
运河历史遗存保留较少,成为现代化、机械化的港口群。但文化资源丰富,拥有始祖文化、儒家文化、水浒文化和运河文化。
|
提出“运河之都”城市定位,突出物流、航运、等传统产业。
运河文化产业发展滞后,但潜力大,能结合儒家文化发祥地的历史文化资源。
|
枣庄
|
山东
|
较发达
|
运河文化资源相对较少,知名度不高。
|
运河主要发挥航运功能,文化产业发展滞后。
|
徐州
|
江苏
|
发达
|
地处南北方过渡地带,历来为兵家必争战略要地和商贾云集中心,历史文化资源丰富。
|
运河沿岸工业发达,带来严重污染。
尚未明确提出打造运河文化产业。
|
宿迁
|
江苏
|
一般
|
运河文化资源相对较少,知名度不高。属于江苏省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薄弱。
|
明确提出以“运河文化”为中心城市未来发展龙头,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业。
|
淮安
|
江苏
|
一般
|
拥有漕运、名人(周恩来、韩信等)、美食(淮扬菜)、戏曲(淮剧)等文化资源。
|
全市文化产业较滞后,正重点发展古运河旅游业,特别以运河主题的博物馆馆群为特色。
|
扬州
|
江苏
|
发达
|
全国唯一与古运河同龄、中国通史式的城市。运河资源保护和开发较好,形成运河古迹、自然风光和非物质遗产三位一体格局。
|
以中国大运河文化产业中心为发展定位,打造运河文化产业带。
古城、园林、人居等成为运河开发的重要特色。
|
镇江
|
江苏
|
较发达
|
具有3000年积淀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是吴文化、南朝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
文化产业整体滞后,计划2012年占GDP比仅5%。运河保护争议大。
|
常州
|
江苏
|
发达
|
运河沿线自然景观秀丽,新城建设沿岸布局,与城市融为一体。
|
航运较发达,运河景观开发布局具有鲜明特色,文化产业滞后。
|
无锡
|
江苏
|
发达
|
工业、特色祠堂群、工商文化等历史遗存丰富。河道治理效果较好,运河变身为一条旅游文化的“黄金水道”。
|
以旅游业为主,形成了工业遗存、运河文化园、吴文化博览园、清名桥、惠山古镇、环城古运河为框架的城市景观和密布沿线的旅游亮点。
|
苏州
|
江苏
|
发达
|
世界知名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小桥、流水、园林、评弹、丝绸等文化资源,但运河特色始终不浓或者不是重点。
|
沧浪区主打运河牌,利用传统的文化节日和固有的历史文化遗存,弘扬传统文化,将文化与商贸、旅游融合。
|
嘉兴
|
浙江
|
较发达
|
较少人知道嘉兴是运河城市,除了一条古运河,文化资源较少。
|
利用运河开发商业、文化地产,而运河文化产业滞后。
|
杭州
|
浙江
|
发达
|
世界知名历史文化名城,为大运河最南端,运河品牌和城市品牌交相辉映,自然景观、历史遗存、民俗风情等文化资源丰富。
|
打造了运河天地文化创意园(杭州十大文化产业园),拱墅区运河文化旅游业发展迅速,但尚未形成整体风格和布局。
由于杭州文化资源多,与运河类似的有西湖、钱塘江,其文化资源和开发力度不逊于运河,运河有被边缘化的可能。
河道治理任务重,反而抑制了运河文化产业的系统规划、优势产业形成。
|
国内外先发城市运河文化产业区的启示——运河复兴正当时
总的来看:
国内对运河的系统研究和整理尚需加强,历史变迁、保存状况等基础资料尚待完善。部分河道因水资源匮乏已经失去了原来功能,甚至成为农田、工业区,也有部分地区在清理河道时对运河进行了扩宽,改变了历史原貌。
对运河文化产业区的认识和实践还非常局限。除了通州、扬州等少数城市外,大部分运河城市甚至还没有运河文化产业规划。除了旅游业渐成规模外,尚无创新模式有效整合取之不竭、光辉灿烂的运河文化资源,运河文化产业规模普遍较小,缺少知名文化品牌、龙头企业,知“运河”而不知“运河文化产业”。
运河城市因为依托一条有着2500年历史的京杭大运河,更突显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大机遇。通过上述对国内外先发城市运河文化产业比较分析,其成功经验在于:
一是整体打造运河文化产业。突破了传统文化园区的空间概念,运河及沿岸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运河文化产业区。根据运河文化资源、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文化市场,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形成运河文化品牌、城市品牌。
二是传承和弘扬文化传统。坚持“保护历史遗存、改善原有功能、改善基础设施、提高环境质量”的保护原则,强调对历史文化街区、城市历史格局和风貌的保护,强调对运河文化、城市文化的传承,处理好老建筑、传统文化、历史文脉和新城市、新景观、新建筑之间的关系。
本文系杭州运河(河道)研究院运河学研究课题“杭州运河文化产业战略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