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存在普遍的建筑质量危机


  6、7月份,中国发生了一系列路、桥、楼建筑垮塌事件,引起广泛关注。6月27日,云南省新平县至三江口二级公路试通车第二天发生坍塌事故,造成2死2伤,这条公路也被网友称为“史上最短命公路”;7月11日凌晨,江苏盐城境内328省道通榆河桥发生坍塌,7月14日上午,建成后使用不到12年的武夷山公馆大桥倒塌;7月15日凌晨,钱江三桥引桥桥面发生塌陷事故;7月21日4时30分许,哈尔滨市南岗区联部街一栋六层居民楼一侧发生垮塌事故。

  路、桥、楼垮塌事件如此密集的出现,其中可能有偶然因素,属于巧合,但暴露出的问题却并不巧合,这些豆腐渣工程的集中崩塌,反映了中国建筑领域令人心忧的现状。人们不知道周围正在承载自己日常出行、居住和工作的那些路桥楼是否还值得信任,不知道是否有致命的危害潜伏其中,等待发作。

  对于这些集中出现的建筑质量事件,有媒体说,“塌陷的不是桥,是建筑质量体系”,这种评价或许有些夸张,但却真实反映出公众的愤怒与失望。类似的失望还体现在事件发生后,人们对过去那些结实老建筑的怀念上,五十年代的苏联援建厂房,青岛的德国建筑,大连的日本建筑,一时都戴上了质量光环,有人得出结论,中国人根本就从来没有建立起现代建筑质量意识。但随后就有人指出,钱塘江大桥就是中国人建的,茅以升修的这座桥设计寿命50年,至今已经超期24年,它旁边的钱江三桥刚通车14年就已塌陷,茅以升修的这座桥却依然屹立无恙。

  当代的建筑不但不如外国建筑结实,而且与前代建筑相比也有所不如,这显示出,最近频发的建筑质量问题实际上是整个社会质量问题的一部分,豆腐渣工程与地沟油、毒奶粉在本质上一样,属于时代病之一种,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为社会转型付出的代价。所谓萝卜快了不洗泥,经济发展狂飙突进,社会治理赶不上社会的剧烈变迁,城市兴起,农村消失,路桥长,高楼长,人心浮躁,稍一失衡,就埋下了质量问题的种子......在上个世纪日本、韩国向发达社会转型期间,也曾爆发出大量质量问题,日本也曾有“地沟油”、毒奶粉,韩国也发生过震惊世界的汉江大桥垮塌事件,对社会、人心造成重创。
 

  尽管单个的建筑质量事件不能像地沟油、毒奶粉那样的流通商品影响到无数群众的生命安全,但如果建筑质量成为一个普遍问题,其危害性却远大于地沟油、毒奶粉。路桥等公共建筑的质量当然关及大众,而房屋还具有财产属性,是老百姓安身立命之本,一旦大面积出现问题,塌的是建筑,伤的是民心,受创的是全社会,后果不堪设想。而且与食品不同,建筑物的保有年限要长很多倍,如果存在质量隐患,可能要多年以后才会暴露出来,假设中国的建筑质量问题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滋生,爆发则很可能会在建成二三十年之后。

  而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去年,《人民日报》曾在一则报道中援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的话说:中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新建面积达20亿平方米,建筑的平均寿命却只能维持25—30年。《参考消息》也曾在一篇文章中报道了一位土木工程师的悲叹:由于建筑行业中的潜规则以及这些潜规则在中国社会的延伸,改革开放时代建起的房子只能用30年。30年寿命这一数字或许过于悲观、随意,但不能回避的一点是,改革开放至今不过33年,而住房市场化至今不过20年,商品房大面积出现至今不过10年,市场化以后建造的住宅质量还没有来得及经受时间的验证。如果这些担忧有几分真实性的话,预料在未来几年,会有更多的建筑质量问题暴露出来。

  无论是公共工程还是私人建筑,其质量安全都与民生相关,政府应有决心、有勇气面对日益频发的建筑质量问题,至少应该搞清楚,这些垮塌事件的集中出现到底是出于巧合,还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监管部门或许应该对现有建筑(首先是公共建筑)进行一次地毯式的摸查,掌握中国建筑普遍质量的真实现状,对于那些有问题的建筑,应该拿出魄力,尽快进行加固或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