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楼市调控的高压态势和确保18亿亩耕地的政策红线,一种新的房地产开发模式正在被大量复制。借国家强调发展海洋经济之名,一些城市明确提出“向海洋要土地”,兴起新一轮围填海热潮。这些新增土地除发展临海工业外,很大一部分被用于房地产开发。有关专家认为,当前“海景房”过度开发,不仅加剧了房价调控难度,也潜伏着永久破坏生态、增加防灾压力、危及地区可持续发展等深层矛盾,急需引起重视。
填海造房热的背后是暴利驱动。围填海成本一般为每亩15万元至20万元,但地方政府转手拍卖给开发商,每亩地价动辄数百万、上千万元,为地方政府带来丰厚的土地收益。开发商则以“海景房”为卖点,每平方米几万元卖给购房户。受暴利驱动,当前部分沿海城市兴起的填海建房热,已出现了过度开发的虚热苗头。以辽宁为例,按照国家海洋局围填海总量控制规划,2011年辽宁省围海造地的面积仅为30平方公里左右,但该省沿海6市规划填海造地1000平方公里,比规划扩大了30多倍。
大规模填海造地开发房地产,不仅推高了房价,而且很容易破坏生态环境。由于海景房吸引大量居民集聚在海岸线上,一旦发生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后果十分严重。大量无序开发“海景房”,无疑是拿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开玩笑。深圳就曾经出现过填海区大规模下沉、地裂、水质恶化等事故,甚至出现了“楼陷陷”。一般填海片区建设的楼盘必须进行专业的沉降处理,甚至要经过20年到30年的自然沉淀才能建筑楼房。而一些地方前脚填完,后脚恨不得马上就开工,这能保证不出问题吗?
填海造房本身无可厚非,放眼世界,土地资源稀缺的国家,都在不同时期进行过大规模的“填海运动”。“海景房”存在着一定规模的市场需求,房地产业向海岸线进军也是市场的需要。但是,满足这种市场需求,需要建立在海洋总体开发的框架中,需要建立在科学规划之下,而不能肆意为之。近年来,随着各国对海洋生态保护的重视,已经纷纷开始限制填海的规模和范围,并且推出了一些退耕还海等政策。反观我们还逆风而上大搞填海造房,难道不值得反思吗?
要遏制填海造房风,首先要完善海域管理执法手段。现在很多违规项目被查处后,基本不可能还原于海,一般只能罚款了事,而相对于“海景房”暴利,相关罚款微不足道,根本起不到惩处作用。其次,要完善海域使用审批。海域的使用是需要海洋管理部门审批的,从某种程度而言,审批不严是填海造房风盛行的重要原因。如何进一步加强海域使用审批,是海洋管理部门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最后,要加强社会监督。海域的使用和审批应当向社会和公众公开,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在必要时还要举行听证,充分尊重社会和公众的意见。
别把海岸线变成房岸线
评论
1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