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滥发是全球泡沫根源


  在时寒冰推演的经济大棋局中有一条主线,就是资源的日益减少与货币的迅猛膨胀之间的矛盾。抓住了这条主线,就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当前的股市和楼市现象,理解网络泡沫和次贷危机,乃至把握世界经济深层秘密和未来趋势

  不明白货币的超发和吸纳问题,就不可能看懂光怪陆离的全球金融现象,不可能真正弄懂中国楼市和股市的趋势。可以说,经济大趋势无不与货币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果货币是水,那么,海绵就好比是货币的归属地。超发货币必须有合适的归属地吸纳它,以寻求某种平衡,否则,就可能在某些方面泛滥成灾。最直观的一个现象是:当海绵无法吸纳多余的水流时,就会溢出来,货币也就会进入贬值的轨道。

  汹涌的货币寻找“海绵”

  1997年以来,全球基础货币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全球的生产增长速度。尤其在2002年以后全球货币增长率持续上涨,甚至达到25%,但世界GDP的增长率一直在2%~5%,两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巨额的货币资金必然要在全世界各个角落猎取利润对象。从已经破灭的美国新经济(310358,基金吧)泡沫、网络泡沫、股市泡沫,到房地产泡沫,从投机原油到黄金、贵金属甚至森林资源,全球过剩资金一刻不停地在各地寻找机会,导致各个被投机的商品出现了历史上从未出现的价格走势怪现象。

  英国学者希勒尔•蒂克延认为:今天有大量过剩资本找不到有利可图的投资场所,这导致资产价格膨胀和各种金融泡沫。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危机重重,因此,它需要一种新的策略克服危机,但仍然未找到。

  全世界凡是货币超发的国家,都在拼命为货币找出路——只有吸纳掉这些货币,才能避免通胀之火熊熊燃烧,点燃起民众难以遏制的愤怒。美国对强势美元地位的确立,货币化、证券化、债券化道路,以及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扩张,为美元找到了充足的海绵。否则,美国多年低通胀的状况早就被恶性通胀所取代。

  货币超发之后,就是如何吸纳的问题——这种思路贯穿了货币趋势的完整过程。等货币超发到一定程度,市场无力吸纳时,就会引爆危机,使得大量货币在危机中伴随着财富的缩水而蒸发。如果知道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次贷危机的爆发,也不难理解2005~2007年10月的中国股市大涨和此后从6100多点跌到1600多点的走势的根源。

  如果没有次贷危机对金融衍生品放大的泡沫蒸发,美国如何化解危机?虚拟经济中盘踞的这些巨大资金一旦涌入实体经济,任何实体经济都会被通胀烧毁。因此,次贷危机对美国并非没有益处,更何况还帮助美国累积了大量住房。这些住房同样是巨大的财富,它们是用全世界的钱建造起来的,但与购买次级债券的出资人没有任何关系,次级债券对应的不是房产。

  理解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次贷危机的始作俑者——华尔街的投机家们何以鲜有人锒铛入狱的原因了。再进一步,如果没有次贷危机对寄生在金融衍生品中的大量资金的蒸发,就不会有美联储连续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如果没有始于2007年底的中国股市的惨烈下跌和房地产的调整,也就不会有中国庞大的救市计划出台。

  货币超发的恐怖路线:从吸纳到蒸发

  从货币的超发,到吸纳再到蒸发,这个路线主导着很多国家的资本市场趋势和经济大趋势。中国亦不例外。2009年12月起,中国对房地产进行调控,而几乎在同时,食品类价格开始快速上涨,个别品种如绿豆、大蒜等,在很短的时间内,涨幅就超过了1倍。

  这轮农产品涨价除了供求关系的变化,更是货币流向“作怪”使然。货币终归要找到一个去处,当房地产调控时,货币出于避险不再大量涌入房地产,就必须流向其他领域——流到哪里,哪里就价格飞涨。

  事实上,除了农产品,一些不太引人注目的领域,也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新华社总结出了2010年国内十大文化新闻,其中位居第二的是“中国书画拍卖连创天价”。2010年6月3日,中国艺术品拍卖价世界纪录首次在国内诞生——北宋黄庭坚书法《砥柱铭》以4.368亿元总价格在保利春拍会上成交。近现代的书画杰作拍卖也连创纪录,其中张大千的《爱痕湖》、李可染的《长征》、徐悲鸿的《巴人汲水图》成交价分别达到1.008亿元、1.075亿元和1.71亿元。舆论指出,中国书画艺术品投资已经进入亿元时代。

  从书画的趋势与货币供应量的关系来看,每当货币发行过快之时也是书画拍卖屡创新高之时,书画的“亿元时代”是对通胀的另一个注解。

  但这些领域对货币流动性的吸纳实在有限。2010年5月,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彭森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对货币的吸纳和流向问题做了解释。

  彭森说:“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各国投放了大量货币,我国2009年银行贷款投放了9万多亿元。资金流动性充裕后要寻找出路,为什么2009年没出现类似问题,而在今年出现了呢?当时房价节节攀升,股市表现也很好,大量资金被房地产、股市等资本市场吸收。今年以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遏制房价过快上涨,股市也在下行。楼市降温,股市低迷,在这种情况下,大量资金退出股市和楼市后,就开始选新的目标。分析一下价格明显上涨的品种,虽然都是必需品,但除了粳米和蔬菜外,都是小的农副产品品种。这些产品都是季节性生产、常年消费,供应量、需求量都是一定的,都不是特别大,便于储存,游资更容易炒作……”

  房地产和股市——中国的两大“海绵”

  大量投放的货币,在中国主要是通过房地产和股市两大领域吸纳,这两大领域的吸纳能力一旦受到限制,就必然促使货币流向农产品等领域。国家为了避免民众对农产品价格上涨反应过于强烈,会小心翼翼地寻求某种平衡。比如,当农产品价格上涨,CPI涨速较快时,对房地产的调控就会放松。而当农产品价格上涨势头趋缓时,调控政策就容易变得比较严厉。同时,房地产的调控与股市的打压,在货币超发的今天,一般也很难再同步进行——政府必须小心地为货币流向找寻出口。

  物价上涨是纸币超发的结果,是货币贬值的信号。当CPI持续上涨且涨速加快时,很多人出于对财富缩水的恐惧心理,会积极买房,把纸币换成资产。在这种情况下的购房行为,实际上相当于被动地投机,这时候的房屋其实已经变成了存款的一种存在形式,确切地说,就是一种金融产品。

  当越来越多的人出于避险、增值的需求把资金投入到房地产时,住宅的金融属性便越来越突出。当房地产的金融属性取代商品属性,其功能由相应的居住为主导变成以财富的另一种存在形式为主导。在这种情况下,决定房价的根本性力量,就不再是实际的供求关系,严格地说,不仅仅局限于实际供求关系,而是取决于货币政策的宽松程度。货币政策越宽松,流动性越充足,简而言之,货币供应量越大,房价的上涨速度越快、幅度越大。

  凡是房屋的金融属性突出的国家,很容易引发系统性的问题,而且最终都会拖累金融业,引爆危机。次贷危机后的美国,即为一个典型的例子。

  当然,当住房的金融属性体现得比较充分时,它对货币的吸纳能力也会大大增强。2010年8月,CPI同比上涨3.5%,涨幅创年内新高,与此同时,房屋销售量也突然快速上升。民众出于对货币贬值的恐惧,再次蜂拥入市,推动原本已经畸高的房价继续上行。其实,中国的房价一直都是在这种恐惧心理下推动的,它已经完全脱离了传统意义上的供需理论。如果不控制货币发行量,不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仅仅靠货币政策“回收”是无济于事的。

  对于房价而言,调控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控制住印钞机和落实住房保障责任。这两条做到了,房价上涨的步伐就能减缓。否则,一边调控,一边加大货币投放,等于是火上浇油,不可能真正抑制住房价。泡沫的累积必将破灭,而泡沫破灭后依然是财富的蒸发,留给普通投资者的依然是伤痛,A股的赚钱效应很难保持稳定和持续。

  现在及以后,全世界都不得不为持续超发的货币付出代价。当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风险的真正含义时,财富快速缩水的风险正在以比气候变暖更快的速度到来。相关知识的欠缺使人们忽略了这些风险,而各国政府及相关机构却拼命遮掩货币超发的事实,在浑然不觉中攫取民众辛苦创造的财富。

  随着纸币的泛滥,人们的财富将越来越快地被扼杀,淹没在汹涌而出的货币洪流中。在新周期中,即使守候着财富寸步不离,也无济于事,因为财富的缩水与个人的行为无关。超发的货币如泥石流般从天而降,摧毁一切,席卷一切,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挡它。有危机感、有智慧的人,唯有提前规划,采取应对措施规避纸币洪流吞没财富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