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国经济数据相继出台,最终证明了一个事实:中国经济仍然稳健,这使得中国在全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的当下,占据了十分有利的地形。
上周末,G20财政部长和央行官员已经进行了紧急电话磋商,虽然会后的联合声明宣称G20将保持紧密联系并在必要时采取行动,确保金融稳定性和市场流动性,但目前尚无任何迹象显示中国在会议上抱持何种态度。
YJY注意到,在标普下调美国信用评级之后,新华社第一时间传递了中国的官方态度,谴责美国举债“上瘾”,“昔日靠借债度过烂摊子的好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
按照我们对危机还将继续恶化的判断,YJY预计欧美迟早会求助中国共商大计,而G20也会最终走向舞台中心,成为对抗全球债务危机的主力。未雨绸缪,中国应该如何做好政策准备?
我们的答案是八个字:出手要慢,出拳要轻。
相对于2008年次贷危机,本次债务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冲击将小得多,最重要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
其一,中国经济在次贷之前是“过热”,危机袭来直接导致中国剧烈受创,而目前中国经济经过2010年来的持续主动收缩,承受外部冲击的能力大幅提升。从产能角度看,次贷之前的中国经济受到多年来持续的产能扩张导致实体经济风险敞口过大,一旦需求收缩,就迎来痛苦的被动去产能过程,从而导致经济跌落谷底;而现在中国经济在主动减需求之下,产能风险敞口缩窄,需求降温所引发的产能收缩反应将相对可控。打个比方,次贷之前的中国经济是一块烧红的铁块,冷水一浇就会骤然冷却,但现在的中国经济是一柄常温的铁块,冷水浇上去不会产生很大的温差变化。
其二,中国经济在次贷之后的再平衡使得外需依赖度大幅下降,内需成为驱动中国经济的首要动力。在未来遭受外需冲击时,中国经济的缓冲能力也会大幅提升。要知道,整个上半年净出口对中国GDP的贡献率还是-0.7%。
基于这两点背景的差异,YJY认为,全球债务危机恰恰是中国调整国内经济机构的良机,中国应该利用危机,倒逼国内经济结构调整,而不是匆忙上阵,再倒腾个什么八万亿。一句话,中国在这场全球债务危机中的最大风险不是被拖入二次衰退,而是被不冷静的刺激政策拖入下一轮四万亿后遗症。
站在目前时点,综合全球未来通胀演变、经济形势和金融风险,中国大可静观其变,以待形势明朗。即使未来全球经济再现衰退,我们仍可以确定两点:一是欧美危机远较中国为重,二是中国经济受影响度远较2008年为轻。
因此,中国只需要保持政策稳定,以不动如山的态度去静待形势明朗。当然,在这期间的零成本信心喊话是不必吝啬的。
即使未来形势逼人,中国被迫联手出台一定的救市政策,也必须站在欧美的后方,遵守“出手要慢,出拳要轻”的原则。
冷眼观危机:中国出手要慢,出拳要轻
评论
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