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玉米”是新世纪上演的黄粱梦,发端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谢幕于山东省莱州市登海种业,前者宣称“超级玉米”每年要推广4 000多万亩,后者自诩要培育出亩产2 000公斤以上的玉米品种。轮番登场,各领风骚。经过六七年的“忽悠”,攫去了纳税人1亿多元,并没有培育出一个自诩“零缺陷”的玉米品种。上梁不正下梁歪,科研管理部门应对瞒天过海的“超级玉米” 黄粱梦负主要责任。
一、北京市农科院宣布“超级玉米”问世
《科技日报》报道,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向全国宣布,“超级玉米”亩产超过1 000公斤。据介绍,科研人员于2004年从上万个杂交玉米组合中,筛选鉴定出4个产量、品质突出的品种,2005年在1.09亩面积上实收1 402.86公斤,这一产量为我国玉米亩产之最,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称:2006年将推广这种杂交玉米。保守估算,如果每年推广4 000万亩“超级玉米”,我国每年的玉米产量就能增加60亿公斤,相当于新增1 500万亩土地。[1]
“超级玉米”项目首席专家赵久然着文阐述“理想型超级玉米的目标——零缺陷(零风险)”。所谓 “零缺陷”品种,即没有缺点,没有毛病。在整个种植过程中,没有缺陷;企业在开发过程中,没有风险;生产的产品,消费者百分之百的满意。衡量“超级玉米”的五项指标:一是超高产。每亩产量1 000公斤或增产20%。二是品质优。达到国家标准二级以上。三是广适应。适宜播种面积3 000万亩以上。四是多抗性。抗5种以上主要病虫害和抗倒、抗干旱、耐阴雨和日照少等天气条件;五是易制种。每亩制种产量在500公斤以上。[2]
首席专家在《玉米科学》着文承认:“超级”一词耸人听闻,有炒作之嫌,玉米育种界的同仁多是脚踏实地的实干家,不屑于在名词上概念上作文章。因此,时至今日,虽有“超级水稻”、“超级小麦”,但作为高产之王的玉米,超级一词还很少用。首席专家特别强调,已经聘请戴景瑞院士等国内外着名专家为“超级玉米”项目顾问。[3]
2005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作物学会玉米专业组会议上,特意请袁隆平院士介绍“超级水稻”育种成就,借箸代筹,为“超级玉米”登场呜锣开道。主持会议的一位院士在发言中特别强调:超级玉米代表时代方向,这个词没什么不好,只要我们不浮夸就可以了。前后呼应,圆场助势。
北京市科委决定将零缺陷“超级玉米”列入重大科研项目,先后拨付2 620万元的研究经费。
“超级玉米”横空出世惊曝科技界。电媒、纸媒、网媒,纷纷报道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重大”科研成就。“超级玉米”先有一个浮躁而功利的口号,再诱导乃至牵着科技人员沿着这个口号向前走。“超级玉米代表时代方向”挑战公众智商,给一些科研人员造成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知情学者私下透露:北京市玉米面积只有200万亩,却给了“超级玉米”两千多万元巨额经费。育种人员初出茅屋,底蕴不足,经验阙如,盛名之下其实难副。首席专家只有向上与中央科研单位“联姻”,入选的有中国农业大学国家玉米品种改良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还有山东省登海农业科学院等,每个单位少则给几十万元,多则给100多万元,还聘为“超级玉米”项目顾问。这真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啊,谁还会对真金白银提意见呢。圈中人恪守人所共知的潜规则——“只捧场,不拆台”。科研项目有了既定方案又有经费谁都跟着干,至于能不能培育出“超级玉米”,可以随声附势嘛!有些科研院所的领导明知“超级玉米”是浮夸造势,也听之纵之,因为能捉住耗子就是好猫嘛!
“零缺陷”超级玉米既令国人惊诧,也令业界传为笑柄。科学研究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前沿,成绩是暂时的,探索是长期的。一位院士私下评说:凡受过初等教育的人都不会不知道广为流传的“永动机”的故事。《辞海》介绍说,在科技史上有不少人有过这样美好的愿望:制造一种不需要动力的机器,它可以源源不断地对外界做功,这样可以无中生有地创造出巨大的财富来,但从没有永动机成功过。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任何一部机器,只能使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而不能无中生有地制造能量。因此根本不能制造永动机。如果今天还有人去设计“永动机”式的品种,那他是违反科学规律的,也是永远不会成功的。人类利用自然必须遵守自然规律,虽然衷心期盼培育出美轮美奂至纯至臻的品种,但在千忽万变的自然生态环境中,绝对无缺陷的玉米品种是不存在的。科研人员怎么能用“零缺陷”超级玉米欺骗社会、蒙蔽官员、忽悠农民呢!一劳永逸啊,还有必要搞什么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毕竟是一桩严肃的事业。媒体发表“质疑超级玉米超高产”文章,严肃指出“超级玉米”的浮夸与炒作,所谓零缺陷“超级玉米”并没有标识采用了什么先进技术,创新了什么种质材料,植株有什么形态变化,充其量就是普通玉米的理想型指标的极限。“超级玉米”提法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嫌,更深一步说,是赶时髦、造声势,博取功利。北京市农林科研院宣布如此“重大”科研成果,应该经过权威部门和专家论证;一个品种推广应用,还要经过预试、区试、审定等程序,中国地域辽阔,生态环境悬殊,怎么能“一拍脑瓜”便宣称全国能种植几千万亩、增产几十亿公斤呢?[4]
是无知者无畏,还是有恃者无恐?
“超级”不是科学语言,在科学的拷问面前只能是不断地坐滑梯。在科技界一片质疑、批评声中,精心策划的“超级玉米”成了“烫手的山药”。声势造大了,经费到手了,荣誉齐全了,原打算“借鸡下蛋”却没有培育出像样的品种,炒作的每年要推广4 000多万亩的“超级玉米”原本就是空穴来风,报国家大奖的前景成了镜花水月,再忽悠下去恐怕连“晚节”也不保了。首席专家骑虎难下,在顾问的“协助”下,逐步放低调门,寻找退路,最后巧妙地施展了一个“金蝉脱壳”计,让一位不明底细的人接续演绎这场“超级玉米”黄粱梦。
二、登海种业续演“超级玉米”梦幻
着名农民育种家李登海,高山仰止。我敬重他而且熟悉他。李登海实践经验丰富,科研底蕴次之,事事愿拔头筹。这几年由于社会活动繁忙,无暇读书看报,缺乏博采信息,难以兼听群言。当时登海种业刚刚进入资本市场,掖单13又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李登海踌着满志,顾盼自雄。其实,作者认为,按李登海在玉米育种方面的成绩根本没有必要再戴上这顶“超级玉米”头盔。此前,他也根本没听说也不知道“超级玉米”是咋回事,更不知道关于“永动机”的故事,以至在回答记者问时还质疑:“应该给超级玉米定出一个标准?”但经过“超级玉米”策划人的几番撺掇之后,移花接木了,李登海毫不犹豫地全盘接过了“超级玉米”的衣钵和话语。
当时,媒体正在大张旗鼓地宣传科技界“南袁北李”——“南袁”指的是水稻育种家袁隆平,“北李”指的是小麦育种家李振声。袁隆平获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李振声获2006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农业界只此二人获此殊荣。但也有一些缺知的媒体稀里糊涂地把“北李”的帽子戴在了李登海头上。未经深察也没有思考,李登海就在有关会议上自诩:南方有袁隆平培育“超级水稻”,北方有李登海培育“超级玉米”!
2007年3月在全国“两会”上,李登海以人大代表名义提出“超级玉米应加速研发推广”的建议。建议说:中国的国情是人多地少,迫切需要培育抗病、抗倒、优质并具有亩产1 000~2 000公斤以上产量能力的“超级玉米”新品种。[5]
李登海的“恢宏”建议引起重视。科学技术部农村司负责人等一行,4月21日专程去山东省莱州市农业科学院考察。据《烟台晚报》报道:当时玉米尚未播种,没有可看的现场,大家就坐在会议室里听有关“超级玉米”汇报。尽管“超级玉米”是什么样儿都未见到,官员表示要给“超级玉米”重大项目经费资助。
从2007年6月起,李登海任“超级玉米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开发”项目(2007~2010年)首席专家,总经费8 746万元。[6]
2007年5月9日,在登海种业召开的年度业绩说明会上,董事长李登海高调宣布:“超级玉米即将通过农业部审定,很快投入市场。超级玉米品质好,比现在所有的玉米品种产量都高而且成本低,有非常强的市场垄断优势,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美国、加拿大、巴西、墨西哥、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已经发来了订单。超级玉米种子必将成为世界市场的抢手货,登海种业公司未来发展无可限量,并将成为世界玉米种子的霸主。”[7]
登海种业大门巍然屹立醒目标语——“登海种业进入超级玉米新时代”、“ 超级玉米从这里走向世界”。[8]
李登海告诉记者:2007年全国有7块夏玉米亩产超过1 000公斤,登海“超级玉米”占到72.4%。2008年山东省有12块夏玉米亩产超过1 000公斤,所用品种全为登海“超级玉米”。特别强调,“超级玉米”带动了山东省玉米生产大发展,与2007年相比,全省玉米亩产从424.5公斤提高到476.0公斤,提高了10.86%;总产从1 816.5万吨增加到2 297.6万吨,增加了26.5%。
登海种业发言人宣布:“超级玉米穗位低,抗倒伏能力强,抗病性也很强,在大田每亩稳产900公斤,高产田 1 000 公斤。”“今后三年超级玉米推广面积分别达到67万亩、500万亩、1 000万亩。实现这一目标,预计为登海种业每年增加销售收入3亿元,年净利润1.5亿元。
登海种业”超级玉米“升天,股市抢眼,股票增值。
时光无情,豪言犹存。”超级玉米“项目实施期为2007年6月至2010年12月,原计划目标2010年种植1 000 万亩。期望太高,失望也大,这个目标落空了。登海种业一位董秘勉为其难地告诉记者:因为一些客观因素,目标较难达到;预计今后10年”超级玉米“种植面积可以达到500 万亩。[9]
所谓的”客观原因“是什么呢?据业界综合评价”被审定“的登海种业几个品种的表现:抗病性较差、密度上不去、时有倒伏、产量一般。确切地说,”超级玉米“只是一个”口号“,好听不中用,叫好不叫座,农民不欢迎。”超级玉米“在大田没有实现超吨粮,甚至还比不上普通玉米,更谈不上和郑单958、先玉335优势品种相提并论了。
一位着名育种家的告诫语意深长:李登海在培育出掖单13号以后,决策失误,一直没搞出像样儿的玉米品种,应该好好的总结经验,记取教训,把精力全部用在育种事业上。衷心希望李登海先生不要空喊所谓的”超级玉米“口号,也不要自诩为世界种业的霸主。这种违背科学、虚假浮夸的宣传经不起历史的考验,最后可能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
三、”超级玉米“黄淮海折戟沉沙
在黄淮海大地玉米一派丰收景象中,也出现了很不协调的声音。9月中旬作者在山东、河南、河北考察玉米,听到政府官员、管理人员、农民、经销商强烈反映山东省登海种业”超级玉米“的严重减产事故,表现出的是小穗、秃尖、粗缩病、青枯病。
《河南日报》等报纸连续发表文章:”登海662玉米种带来绝收一片“、”登海玉米种致豫鲁冀等省农户损失惨重“、”两万亩‘高产’玉米缘何成了秃头?“矛头直指登海种业和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国审品种出了问题谁之过?是造福农民还是坑害农民?天灾乎!人祸乎!
”超级玉米“最先在河南东部地区发病。河南日报报道,杞县、兰考等县农民种植约5万亩登海662发生粗缩病,其中约3万亩发病率30%~60%,约2万亩发病率90%以上,严重减产甚至绝收,每天成百上千人到县委、县政府上访。文章见报后,河南省的中牟、开封、通许、西华县,山东省的济宁、金乡、成武、巨野、嘉祥、单县、滕州、枣庄、淄博市,河北省的曲周、鸡泽、磁县,江苏省的邳州、高邮、六安市等,农户均因种植登海”超级玉米“发生秃尖、粗缩病、青枯病大面积减产致函报社,急切盼望登海种业公司能给个说法。作者在山东枣庄、河南新乡、河北石家庄考察,所见登海662玉米,植株虽矮健,但穗小、秃尖、感病,减产至少在1/3或更多。
一位参加新乡地区玉米减产事故调查的专家告诉作者,新乡地区8个县有6个县”超级玉米“发生小穗、秃尖。在原阳县某村,调查车辆被100多位农民包围,群情激愤,要求政府主持公道,赔偿农民损失。豫东某县一位政府负责人代表农民意见到山东登海种业交涉遭到拒绝。河南日报一位记者说:电话采访登海种业公司,没人接听;给董秘办打电话,回应”不了解情况“;给河南区销售负责人联系,答复两点:一是玉米粗缩病是世界性的难题,登海种业的种子没有问题。二是要怪当地政府不作为,没有做好预防玉米粗缩病的宣传。这位经理最后说:”你们愿意怎么报就怎么报吧!“接着登海种业公司迅速调整了各区销售人员,新来的都说”不了解情况“。明摆着是要拖上几十天玉米收了就没有”保全“证据了。
省农业科研同行提供的一份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公告:”国审玉2009010*登海662,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两年接种鉴定,感大斑病、小斑病、茎腐病、矮花叶病、弯孢菌叶斑病和瘤黑粉病,高感玉米螟。“这样一个什么病都不抗的品种,昭然若揭地要发生重大事故,怎么会堂而皇之地通过审定并让大面积推广呢?
登海种业是一家上市公司。7月31日公司发布2010年半年报,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为4.87亿元,大部分系销售”超级玉米“所得。
在一次座谈会上,经销商抱怨登海种业采取”诱骗式“暴利营销,每袋(单粒播种1亩)种子售价50~60元,返利20~30元,经销商看到有利可图,花大力气促销”超级玉米“,声称抗各种病害,亩产1400多公斤。农民为获取高产出高价购种上当受骗。一位农民气愤地说,我是冲着中央电视台宣传的”登海“品牌去买的,太坑人也太寒心了。这辈子再也不种登海玉米了。一位经销商叹息说,”超级玉米“完了,我连本都赔进去了。一位基层官员说,登海种业老板是全国人大代表,要是别的企业,早就抓起来了。
农业部确定2010年为种子执法年,旨在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发生如此大面积减产绝收事故,应该秉持公道,依法行政,给弱势农民合理的赔偿。登海种业应高姿态发表道歉声明,承担责任并赔偿农民减产损失。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也要认真检查,汲取教训。
至此,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主演、山东省登海种业续演的一枕”黄粱梦“告终。
四、谁应该为”超级玉米“黄粱梦负责
”超级玉米“忽悠六七年了,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三五年,把纳税人的1亿多元都”折腾“进去了。没有给乡村的农民和城市的股民带来想像中的实惠。诞生时,势如晨鸦聒噪;退出时,声如秋后蝉呜。当黄粱梦醒时分,应该冷静地思考,谁应该对这场彰显浮夸虚假的”超级玉米“黄粱梦负主要责任?
事在下,源在上,上梁不正下梁歪。科研管理部门应对瞒天过海的”超级玉米“黄粱梦负主要责任。
科技管理部门为”超级玉米“特批立项引起强烈质疑。在世界农作物育种史上从没有出现过所谓”超级“的先例,从来没有出现过这种具有几何级数差别的超级品种。如果仅仅是杜撰一个概念,提出几个新词,就炮制出了惊天动地、龙腾虎跃的品种来,那就不是科学研究而是”魔幻世界“了。作为管理部门的官员应当是高瞻远瞩、博学多识、明察秋毫;如果官员严格政策,遵守规章,”超级玉米“神话不会满天飞舞,这些成为笑柄的东西充其量只是昙花一现。
例如: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宣传”超级玉米“要推广4 000多万亩,每年增产粮食60亿公斤,这种漫天忽悠的谎言,市科委的官员竟然笃信不疑,敢于拨给2 620万元的经费?山东登海种业要培育出亩产2 000公斤以上的玉米品种,这种天方夜谭式的神话,科技部的官员是无知还是”故意“,竟然重点立项给了8 746万元?自然让人联系到今天社会上盛行的潜规则。当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演变为部门或某些人炫耀性商品的时候,已经严重背离了科研投入初衷,削弱了国家对科技共同体的投入力度和广度,也伤害了共同体内部运行的承认与认同机制。
年岁稍大一些的人对五十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农业”大跃进“记忆犹新,那些敢于说大话、说狂话、说胡话和放”卫星“的各级人等,擢升了官职、选上了劳模、当上了代表。新世纪的农业”跨越式发展“与放”卫星“有何等相似之处,用好听的话说就是”跨越规律“,用难听的话说就是”违反规律“,心中明知炮制”超级玉米“是说假话、编瞎话、胡说话,彼此心照不宣,大家都有攫取官位、劳模或代表称号的机会。
应该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实行”问责制“。官员是权力的控制者,也是资源的分配者,有些管钱的官员”喜新厌旧“,对冠以什么新、奇、优、特名词的课题,往往给予特别关注,无疑是在鼓励科研人员编瞎话、说假话。于是就有人巧立名目,投其所好。只要你敢说敢编敢骗,我就舍得大把大把地给钱!这就印证了科研领域通行的潜规则:”小项目大评,大项目小评,超级项目不评“。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一位离职的负责人针对科技界通行的潜规则着文说:在跑课题争经费报成果这一点上,可以用”乱套了“来形容。课题主持人不是由有学问、有创新潜质的人承担,而是由最有本事耍手腕、尽全身解数跑项目、能争钱的人来担当。这种现象不是个别的,从国家队到地方队,科研管理部门的领导和学科带头人整天忙什么?项目招标、”跑部钱进“已经到了十分荒唐的境地了。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下,对研究的实际投入必然相形见绌,人们怎么会不浮躁浮夸起来,又怎么避免弄虚作假的事情屡屡发生呢?[10]
一位科研人员的博客写道:”超级玉米在科技界影响很坏,这些人披着专家的外衣,打着科学的旗号,到处宣传忽悠,很容易使信息不畅的农民受骗上当,使他们的丰收希望也变成一枕黄粱梦。建议农业科技界对“超级玉米”的真相和后果开展评论,对好大喜功的官员进行问责。决不允许这样的荒唐事继续亵渎神圣的科学殿堂。“
物竞天择、优胜劣汰,本来是生物进化、社会进步乃至市场竞争的基本法则。但人们担心”超级玉米“黄粱梦继续演绎下去会使农业科研领域发生荒诞的”逆淘汰“,也就是经济学所说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一是敢于说狂话、编假话、会忽悠的科研人员淘汰埋头苦干、诚实守信的科研精英;二是假冒伪劣科研产品或着作淘汰货真价实的科研成果:三是深谙潜规则进行权钱交易的官员淘汰遵纪守法的官员。长此以往中国农业科研院所会蜕变成什么样子啊!
真是无巧不成书。一位业界人士评述:回首这六年涉及”超级“有两件大事,一是娱乐圈”超级玉女“(超女)竞赛,一是科技界”超级玉米“炒作。这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竟然巧合地同时出现并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很有意思的是,两者都在努力地攫取”超级“冠名权。娱乐艺人员冠名”玉米“是展示”歌喉“,而科研人员冠名”超级“是骗取功利。您在网上稍加浏览,就会发现”超级玉米“这个词80%以上是用于赞美”超女“的。六年下来,确实有几位”超女“脱颖而出,星光闪烁。但娱乐界竞技毕竟是一种商业噱头,一展歌喉,一阵掌声,化作明日黄花;而科研人员却要永远保持实事求是的严谨作风,做的事、说的话,覆水难收啊!
浮夸与腐败——农业科研领域流行的瘟疫,它玷污了科学技术的纯洁,使公众对科学和科学家失去信任,最终阻碍科学和社会的进步。治理科学浮夸和腐败,要从源头入手,综合治理、标本兼治。针对这些现象,在制度建设上强调分权和程序公开,让程序运作处于行政、监察和社会舆论监督的阳光下。根治科研腐败,遏制学术不端,加强监督,净化学风,营造一个良好的科学研究环境。
古人云:”美物者贵依其本,赞事者宜本其实“。衷心奉劝科学家要远离游戏性,拒绝表演性,超越名利性。科学研究无捷径可走,必须踏踏实实,实事求是,埋头苦干,循序渐进。列宁有一句名言:真理超过一分就是谬误。农业科研人员要引以为戒啊!
参考文献
1崔军强。超级作物——中国走向”粮食强国“的希望。《新华网、科技日报》,2005年1月15日
2赵久然。零缺陷(零风险)玉米品种的选育。《中国种业》,2005年第3期(43~44)
3赵久然。超级玉米指标及选育模式。《玉米科学》。2005第1期(3~4)
4佟屏亚。质疑”超级玉米“”超高产“。《农业科技通讯》,2006年第1期(10~12)
5孙明河。人大代表李登海建议:超级玉米应加速研发推广。《科技日报》,2007年3月15日
6王海鹰。我国启动超级玉米研究。《新华网》,2008年4月19日
7登海种业——超级玉米即将引爆大升浪。《和讯论坛》,2008年5月9日
8宋逊风。登海种业进入超级玉米新时代。《农民日报》,2009年4月14日
9登海种业、超级玉米、谁与争锋。《海通证券》,2009年6月24日
超级玉米是新世纪一枕黄粱梦
评论
编辑推荐
1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