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男子,空实无华,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
释迦牟尼佛告诉文殊菩萨说:虚空中实际没有花,虚空就是空的,没有东西,因为眼睛有病,所以看起来有花。如精神分裂症的人看到鬼看到神,在他脑海里、眼睛的确有鬼。
说到精神病,谁有病?谁没病?很难判定。绝对没有病正常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已经圆寂的释迦牟尼佛,一个是还未出生的弥勒佛。每个人都有病,因为都在颠倒妄执之中。以前我到精神病院看那些病人,待久了,我就发觉不对劲,全体都是病人,你说他们不正常,他们才觉得你不正常呢!后来我对两位精神病科的医师说:你们小心唷!搞久了,你们也会变精神病,结果,不出所料,几年以后真的也都变成精神玻因为众生颠倒,谁对?谁错?搞不清楚。
病者妄执,妄执就是把假的抓住当真的。眼睛病了,看到虚空里花朵的存在,就是妄执。因为这样搞久了搞习惯了,不但迷惑了虚空的样子,连真的花的样子也忘记了,都把假的当成真的了。
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我们生了又死,死以再来投生,如此生生死死,轮转不停,就是因为妄执的缘故,就是因为把假的当真的缘故。此“妄执”就是其他经典所讲的“业”。
我以前经常和几位神父说笑话,我说你们的圣经内容涵意很好,可惜,翻译得很糟,那种白话文是明朝时代翻译的,没有文学价值,所以,在中国弘扬不开。佛教之所以在中国能生根发展,佛经翻译文字优美,具有高度的文学价值,折服了中国的知识分子,这一点是很大的原因。圣经中译不但文字不美,说理也有问题。你说人生来就有罪,令人听起来就反感,老子我生来就没有罪,我妈妈也没有罪,我爸爸也没有罪,我的老祖宗也没有罪,为什么上帝说我有罪?不通嘛!但是,上帝说的没有错,只是你们不懂,你们没有办法依文化背景适当翻译。人生来不是有罪,而有缺憾,
不完美,不圆满,也就是说人生来就有业,有善业、恶业,以及不善不恶的无记业,这个业不是罪,而是一股力量,牵着你跑。
我们在大颠倒之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搞不清楚,一切都在妄执,都受业力影响,都被错误的思想左右。为什么有烦恼?为什么有痛苦?因为自己妄执。所以中国禅宗说到所有的佛法,只有一句话:“放下。”但是,人就那么可怜!偏偏放不下。听了禅宗的放下,天天坐在那里,放下!放下!如此又多了一个妄执--“放下”。
“须知诸相皆非相,若住无余却又余,
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
空花哪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
摄动是禅禅是动,不禅不动即如如。”
“金刚经”所讲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一切皆空,一切诸相皆非相。有余无余是佛学的名称,得了道的境界是无余涅槃,也叫作无为。有余涅槃是小乘境界的道果,无余涅槃是在大乘境界的道果。言下顿悟,一切解脱,谓之“言下忘言一时了”。人生本来是梦,我们的所作所为,都是梦中之梦,都是妄执,都是假的。佛告诉我们自性本来空,既然是空,还要求个果位?还想得个道?所以,“空花哪得兼求果”。阳焰就是光影,夏天在高速公路上,就可以看到前面路上漂浮着水,这就是阳焰,这是假的光影幻境,怎么会是水呢?“摄动是禅禅是动”,把两条腿盘起来,把心里的念头拼命压下去,以为这就是学佛,以为这就是静,其实,这才动得厉害。假如你不求清净不求空,“只缘无事可思量”,自然而然,这就对了,“不禅不动即如如”。
懂了白居易这首诗,才能了解“圆觉经”这一节,佛所告诉文殊菩萨的话,一切众生皆因妄执而生,人都把假的当成真的。
【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如众空华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接下来,佛再进一步解释什么是无明,无明并没有一个真东西。例如我们闭起眼睛静坐,眼睛好象什么都不想,心中一念,若有若无,似想非想,此正是无明。但是,你再一寻找,这个东西在哪里?它没有体,假的,所以说,此无明者,非实有体。
“如梦中人,梦时非无。”佛在此又作一个比方,例如人在做梦的时候,梦中的境界都是真的,并非没有。我常告诉人家,当一个人在做梦的时候,不要去叫醒他,叫醒他是罪过,很残忍。你看有些人做梦时,笑得多甜!他在梦里多享受!多舒服!这种经验大家都有过吧!
可是,人很可怜,古人有两句诗:
“多情自古空遗恨,好梦由来最易醒。”
这就是人生。好梦最容易醒,醒来想再接下去,接不下去,所以,不要去叫醒梦中人,让他多做做好梦。我有时在想,佛说唤醒梦中人,到底是慈悲?还是狠心?我觉得一切众生让他做做梦,蛮舒服的!何必去叫醒他呢?
“乃至于醒,了无所得。”等到梦醒的时候,才晓得刚才在做梦,什么都是假的,什么都没有。注意!现在我们正在做梦哦!等到大彻大悟,就会发觉我们白天睁着眼睛做梦,与夜晚闭着眼睛做梦,没有两样。晚上做梦是幻,白天做事一样是幻。可是,我们凡夫众生梦中认为是有,醒来还不愿意承认它是假的,还想继续梦下去;明知现在是在梦中,还是愿意沉迷下去。
“如众空华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例如我们眼睛生病,看到虚空中有花朵;眼病医好了,花没有了,这些亮光哪里去了?从哪里消失的呢?不,不可以这么说。它本来就是没有的,它本来就是虚幻的,它旨空生空灭,它不在虚空中生,而是在你这里生。何以故!为什么呢?无生处故。空中的花本来是假的,因为我们以病态的眼睛去看虚空,虚空才出现花影,虚空还是虚空,虚空中并没有多出花朵来,当然也就没有生处,也没有灭处。
“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其实,我们真正的生命是无生的,是生而不生的。什么是生灭呢?例如我现在讲话,各位在聆听抄写,动一下,显出一个现象来,经过一段时间空间,又消灭了,一生一灭,一来一往,我们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乃至心里所想的,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生灭法。假如我们被这些生灭的现象所转,就是凡夫。假如能够发觉在这生生灭灭之中,有个不生不灭的,生而不生,灭而不灭,动而不动,无形无相,就可以如佛经所说:“证无生法忍,登菩萨地。”就可以不须断除生灭,就不在生死之中。
由此可见,宇宙万有的现象都是相对的,有生有灭,有来就有去,有善就有恶,有是就有非,有动就有静,这是生灭法,现象界两边相对,是靠不住的。能生能灭的,而不生不灭的才是佛道。所以,打坐念佛求静,静也是生灭法。静久了,也坐不住,要下来走走,定久了要出定,静极思动,动极思静。为什么凡夫想打坐求静?动久了,烦了,所以想图个清净。但是,真让你静下来,却又静不了。我有几个朋友很羡慕出家同学的清净,想退休,我都劝他们不要,为什么?因为很多人一旦退休,没事做,静不下来,结果,退到“阴”国去了。所以,学佛的第一步要先能享受寂寞,没有这种修养,不要谈学佛。
想当年我在峨眉山顶闭关的时候,山峰顶上,不要说人影没有,连鬼影子都没有。万山冰雪,孤零零一个我,所谓: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就是如此境界。有时夜晚看经,一盏油灯,一灯如豆,孤灯独影,那才清净!那才享受!这才真是享尽清福,是人生一大享受。你们学佛修道,回去看到老婆孩子,抱一抱,然后就走开去打坐,偶尔清净一下,老婆孩子还是在旁边,假如真把你丢到人烟绝迹的地方去,保证你吓都吓死。
以上是讲到妄见生灭,轮转生死,顺便提起。我们继续看下去。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
佛告诉文殊菩萨成佛的第一步怎么走,我们都有资格成佛,谁都一样,包括蟑螂、蚂蚁一切众生。第一步因地怎么修呢?“知是空华,即无轮转”,要晓得所有的一切都是虚空中的花朵,今天我们讲的,听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假的。人生如戏,要晓得我们现在是在唱戏,演父母的就要像父母,要演得大家都叫好。但是,不要忘了你是在唱戏,唱完戏,卸了妆,都要殡仪馆报到去了,这一切都是假的。但是,一般人唱戏都唱昏了头,上了台就下不来,上台容易下台难。
同时要认识清楚,“亦无身心受彼生死”。生生死死是现象的变化,我们那不生不死的真我,并不在此生死上,你要能找到这真生命,才可以了生死。注意,我们那不生不死的道,“非作故无”,不是造出来的,也不是修出来的。你说我敲了好多木鱼,打了好多坐,念了好多咒语,大概可以成佛了吧?哈!那是你妄想!观自在菩萨在“心经”中不是也告诉我们:“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你修他没有多,你不修他也没有少,它不是造作出来的。空本来就是空,不是你修出来的。
你们平常打坐觉得空空的,唷!好舒服!好清净!我见到了空性!不要自欺欺人,那是你自己身心造出来的一种感觉。甚至,有的人跑到我这里来说:“老师,糟了!掉了!我说:“什么掉了?”“那个空空洞洞的掉了!”你们说好不好笑?空不是你修出来的,不是你不修就不空,他不用你修,本来就空。我常常讲,不要去空妄想,怎么那么多事?是妄想来空你啊!妄想本来是空,你想留他也留不住,用不着你去空他,所谓:
“秋风落叶乱为堆,扫尽还来千百回,
一笑罢休闲处坐,任他着地自成灰。”
懂了这个道理,就可以开始修行了,这是如来因地。我此话不会骗你们,讲错了,下地狱,到地藏王菩萨那里第四层地下室,地狱本来十八层,现在时代进步了,又加了四层地下室。(众笑)
【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
什么是空
我们再来体会空。空,是学佛的第一步,也是学佛的最后一步。各位注意!“空!”我刚才说空,有没有一个空?什么都没有了对不对?即有即空,即空即有。那么,你说空,现在有没有知觉?有,有知觉。那知觉不空,不!“彼知觉者,犹如虚空”,因为空,所以有知觉。如果没有知觉,就不叫空。
“知虚空者,即空华相。”我知道现在空,那个能知之性本来就是空的,你又何必再去空他?妄想来了何必害怕?因为空,所以什么都知道。“亦不可说无知觉性”,你不要认为空就无知觉,越空越清楚,越清楚越空。不要认为空是什么都不知道,不要以为什么都不知道就是入定,千万不要搞错了。“有无俱遣”,说有也不对,说空也不对,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不抓住一个有,不抓住一个空,不空而自空,不定而自定,即空即有,即有即空,如是!如是!“是则名为净觉随顺”,此即是唯心净土,此既是觉性,顺此而行,即是正路。
【何以故?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是则名为因地法行。】
什么理由呢?“虚空性故”。虚空是个形容词,我们往往有一个错误的观念,把自然界的空间当成虚空,所以,在心理上自己造就一个空空洞洞的境界,以为这就是虚空,实际上,有个空空洞洞的境界存在,已经不是空了。这是第六意识有个虚空的观念,是加以造就出来的,在唯识的道理讲来,就是作意。自然界的虚空其实并不空,里面含有空气、水分、灰尘、细菌......等等。佛法所讲的虚空是个名词的引用,虚空即不是有,也不是没有,无以名之,名之曰虚空。千万不要抓住一个虚空的境界,当作虚空。
无明妄想如何断
其次,我们的无明妄想究竟如何去断?佛说无明如虚空之花,无生处,无灭处,不了自了,了而不了。这个道理听起来好像很玄妙,其实很平凡。“心经”里说“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所谓了或不了,因为它本身就是虚空性。例如我们听的、看的、想的、都是无明所起的作用,你说它有吗?没有,用过便休,没有吗?当场就能够用,它本身自性是虚空。
“常不动故”,我们也经常误以为修道修到最后不动,以为不动念,或者什么都不知道,就是定。这样的话,何必学佛?学石头,学死人多好!所谓不动是形容词,它是动而不动,例如我讲话,诸位听见了没有?听见了,这不是动吗?各位听到我讲话的声音,乃至听到外面的车声,这是动相。假如你到了高山顶上,听不到任何声音,那时你听见了没有?听见了,听见了一个没有听音的,这是静相。动相你听到了,静相你也听到了,动相与静相,你都清清楚楚,此时念头没有动过,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动来知道动,静来知道静,能够知道动静的那个不在动静上面,与动静毫不相干,他是永恒不变的,所以用常不动来形容他,他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
“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来藏是佛法的名词,所谓如来是悟了道、成了佛的称呼。如来也是形容词,好象来了,其实没有来,也不能说完全没有来,如同我们的思想念头好像来了,其实没有来,也不能说完全没有来,如同我们的思想念头好像来了,来了又去,自性空故,常不动故。那么,何以谓之“藏”?因为他能生万法,含藏一切万有。所谓如来藏,既是一切众生自性之别称也。如来藏中无起灭,在我们的自性中无所谓起灭,例如我们研究“圆觉经”我讲了一大堆话,各位也听了一大堆,所有生起灭了,听过了都不相干,无生亦无灭。话也听懂了,书也看到了,但是,用过便修,自体中都不执着,无知亦无见。何以如此呢?
“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是则名为因地法行”。如法界性,此话怎讲?我们初步学佛,一定说无明妄想是罪孽,一点都没错,无明妄想为什么那么难除去呢?如来藏性微妙不可思议,一切众生妄想业力亦微妙不可思议,转了此业力就是佛。“如法界性”如何解释?我们引用的“楞严经”上所说:“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清净本来就是“圆觉经”所讲的如来藏性,周遍法界。法界是佛学名称,比宇宙还广大,普遍充满一切时空,此法界超越了我们观念中的时间、空间。随众生之心量大小而大校应所知量,循业发现,看你的智慧达到什么境界,随你的业力而发现。“圆觉经”在此讲的比较简化,如法界性,随你的心量有多大,就有多大。我们的心有多大?大得很呢!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干叫两声,就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说大不大?但是,如此专心念下去,会不会到呢?会到,如法界性。我们的自性有没有边际可量?没有。究竟圆满遍十方,不是修了就会比较大,不修就比较小,他本来圆满,遍十方,不是修了就比较大,不修就比较小,他本来圆满,遍满十方,没有时间空间的阻碍。懂了这个道理,才能开始学佛,是则名为因地法行。
“圆觉经”一开始,文殊菩萨提出问题,问学佛从哪里开始?什么是如来因地法行?等于盖房子的地基在哪里?佛答复要断无明。文殊菩萨又再进一步问“什么是无明?无明犹如病目见虚空之花朵,虚幻不实。
讲到无明,给各位说一个近代的故事。此事距离现在大约一百二十年清末时代,一个贵州人在四川犯法,判死刑,要杀头。很巧,执刑的刽子手刚好是这名死刑犯最要好的朋友。死刑犯对这位朋友说:“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总要帮我一下。”
刽子手说:“你是死罪,我怎么帮得了呢?怎么办?这样好了,到了刑场,我帮你。”
“到刑场?你要杀我了,你怎么帮我?”
“我教你,当我的刀一下之后,我喊走,你就拼命跑。”这位刽子手朋友不得已,只好如此哄骗他。其实,刀一下,头就断了,哪里逃得了?
但是,这个死刑犯求生欲望强烈,把他的话当真,深深记在心里。行刑当天,死刑犯很有信心,也不难过。难过的倒是他那位刽子手朋友,晓得非杀头不可。行刑时,犯人跪下,刽子手准备下刀,先拍一下他朋友的头说“注意唷!然后刀一下,喝道:“走!”头就掉下来了。
此时,这个死刑犯记住刽子手的话,就拼命跑,一路跑,由西川跑到东川,在那个地方还做了小生意,更妙的是,还娶了老婆,生了几个孩子。
事隔二十年,这位刽子手因公事到东川,调查一件刑案。来到一家酒店吃饭,一看这位店老板不是被我杀了头的朋友吗?还有老婆、孩子?真是吓住了。这位店老板看到刽子手也愣住了,也认得这位救了他的老朋友,不过,不敢打招呼,他是逃出来的犯人,想办法请到里面,然后跪下来向这位刽子手道谢:“多谢当年帮忙,现在我在这里成家了,开了店,做个小生意,谢谢救命大恩!”搞得刽子手莫名其妙,不晓得这是怎么一回事?也不敢说你的头已经被我砍下来了呀!
刽子手很纳闷地回到成都,向朋友提起这件怪事,再去坟场把尸体挖出来看,没错,都已化成白骨了,真是咄咄怪事!这件是就慢慢传扬开来,结果,最后传到这位死刑犯那里。他听到此事一愣,晓得自己真被杀死,完了,整个人化作一滩血水。
这个故事说明人的无明业力有那么厉害,这也是有些修行人可修到身外有身的道理。另外还有一个故事,也在此讲给各位听。
这个故事发生在川东万县,也是有一位牢里的犯人,也是想逃。这个人没念过书,只听过“西游记”里有个孙悟空本身很大,上天下地,变来变去,所以,他在牢里,天天就念齐天大圣孙悟空,求你救救我,传我一点本事,让我逃出来,天天念,天天求。
怪了,结果夜里做梦,孙悟空来了,教他打猴拳。坐了七八年牢,练了七八年猴拳,猴拳练得出神入化,手一挥,铁条就弯了,他大摇大摆地从牢里出来。
逃出来以后,就靠教拳维生,同时也做了很多好事悔过。
有一天夜晚,看到一位穿白衣服的女孩,匆匆忙忙地钻进一座宅院里去。他好奇,运用他猴拳的功夫,也跟了进去。可是,进去以后,看不到人,难道是猪八戒的徒弟?
再仔细一瞧,有个房间露出微微的灯光,里面一个年轻女子准备上吊,那个穿白衣服的女人也出现了。那个年轻女子的头往绳子里套,那位白衣女子就在地上拜了拜。他懂了,在牢里,他听过凡是人想自杀,都有鬼在作祟,便赶紧一个箭步上去,把那个上吊的女子就下来,那个女鬼也跑掉。家里人都出来谢他,不在话下。
他回家后,女鬼也跟来了,睡觉的时候,女鬼找上他了,女鬼说你破坏了我的事,你非死不可。他说我是孙悟空的徒弟,你这一套对我没有用。女鬼说不行,你非死不可。好吧!他就把绳子拿来挂上,脖子一运气,当然吊不死。女鬼跪下一拜,他马上感受到一股无形的重力从肩上下来;女鬼第二拜下来,力量更大,绳子也断了。
这个女鬼奈何不了他,结果就哭起来了,因为找不到替身,无法投胎,很伤心。他看这个女鬼也蛮可怜的,他说这样子好了,我们两个合作,你是鬼,哪一家出事,你比我清楚,我会武功,我们去救人,功德做满了,你好去投胎,我也好赎罪。女鬼也答应了,不再去害人。
好了,这两个--一个是孙悟空的徒弟也是逃犯,一个女鬼,就合作起来。经过了五六年,做了很多好事。
有一天,女鬼向他跪下来。孙悟空的徒弟一看感到奇怪,说:“唷?怎么了?又来了?”
“不,我感谢你,这几年跟着你,做了很多功德,现在,阎王那边通知我,可以不用找替身直接投胎了。”女鬼还告诉他到哪里投胎,而且是个男孩,一百天后去看他。
他说:“好啊!恭喜你!不过,你走了,没有人给我打听消息。”两人互道珍重,就此告别。
但是,女鬼出了门,又走回来。“怎么?还有什么事?”
“我忘了告诉你一个咒子,你再帮我做功德。要是有人受了气,伤心想投水、上吊、想自杀,都有鬼跟着,告诉他只要这个咒子一念,就没事了。”
“什么咒子”
“大千世界,无挂无碍。自去自来,自由自在。要生便生,莫找替代。”
这个咒子很灵哦!我碰到过几个人,告诉我心里烦闷想自杀,我叫他赶快念。嘿!灵得很!一念就没事。有时我看到这个人眼神不对,我就讲这个故事给他听,当然,他心里有数。因为有时侯有些话不能明讲,你越劝他不要自杀,他偏要死给你看,那就糟糕了。告诉他这个故事,回去一念,自杀的心理就去掉了。你们回去也讲一讲这个故事,替那位女鬼做做功德。
不要小看这个咒子,这是有道理的,这几句话等于是“圆觉经”的第一部,虽然是无明,也是无挂无碍,来去自在。好了,鬼故事讲完,我们回转来讲佛经。
【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
佛告诉文殊菩萨,要修行大乘菩萨道,要发清净心,要懂得自性本来清净的道理,妄想念头用不着去空它,自去自来,自由自在,无挂无碍。发清净心是属于因位,果位则是发菩提心。如何能清净呢?自性本来清净,不用你来清净。懂了这个道理,才是学佛的第一步。
末世众生依照这样修行,才不至于堕入邪见,才不至于走岔了路。假如没有认清这个目标,对不起!根据“圆觉经”来说,都是邪见。不过,万一走了歪路,也没有关系,慢慢再绕回来,只是绕了一大圈,走了很多冤枉路而已。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以上是释迦牟尼佛讲道的记录,以三藏十二部分类,谓之长行。后面是偈颂,偈颂的作用是把前面所讲的道理加以归纳。在印度来说,这些偈颂是最美丽的诗歌,可以配合音乐唱诵。
【文殊汝当知一切诸如来 从于本因地 皆以智慧觉
了达于无明知彼如空花 即能免流转 又如梦中人
醒时不可得觉者如虚空 平等不动转 觉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众幻灭无处 成道亦无碍 本性圆满故
菩萨于此中能发菩提心 末世诸众生 修此免邪见】
【文殊汝当知】【一切诸如来】【从于本因地】【皆以智慧觉】
文殊菩萨你要知道,所有一切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修行的基础,开始的第一步,都是从自己的内心,求得般若智慧觉悟。
【了达于无明】【知彼如空花】【即能免流转】
觉悟通达无明自性本来空,无明妄想业力有如空花,自生自灭,你不用去空它,了解无明本空,就可以免除在生死中流转。
【又如梦中人】【醒时不可得】【觉者如虚空】
又像做梦的时候,喜、怒、哀、乐样样俱全,醒的时候,什么都没有了。无明也是如此,如同我们要发脾气,忽然一想,不值得,气死了才划不来,笑一笑,不气了。这时候,气愤哪里去了?无所来去,等于醒时不可得。因此,永嘉大师在他的“证道歌”里告诉我们:“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悟了道如何呢?沩山禅师说:“悟了同未悟。”得了道的人与没有得道的人一样。什么是佛?禅宗祖师说是:无事的凡夫。
【平等不动转】【觉遍十方界】【即得成佛道】
平等就是不二法门,空与有,善与恶,是与非,一切平等,自性本空,所以平等不动转。假如需要你去空他,就不平等,就动转了。觉悟了以后,了解自性遍满十方,无所不在。这样就可以成佛了。
【众幻灭无处】【成道亦无得】【本性圆满故】
妄想空了到哪里去了?难道找个仓库装起来不成?妄想自性本空,灭了无处所。
“心经”上说:“无智亦无得”。假如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一看就知道是半吊子,绝对无道。真有道的人,不会告诉你有道,很平凡,你看不出来。你看真有钱的人,装起一副穷相,决不会告诉你有钱,对不对?为什么?本性圆满。若认为自己有所得,傲慢自大,那就不圆满了。自性不增不减,得个什么?
【菩萨于此中】【能发菩提心】【末世诸众生】【修此免邪见】
大乘菩萨们了解了这个道理,能够发起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清净心,一体之两面。未来末世的一切众生,依照如此修行,就不会走错了路。
以上是大智慧的文殊菩萨提问题,佛加以解答。学佛的第一步是智慧,最后成佛的也是智慧。佛法是智慧的成就,不是盲目的迷信。
文殊菩萨代替我们问无明妄想如何了断?佛答复说无明烦恼自性本空,不用你去空他,如空中之虚花,自来自去,自生自灭。能起烦恼妄想的,他本来没有动摇过,用不着去除它。懂了这个,当下一念清净,有何放下不放下?!若说放下,放下是他,若说提起,提起也是他,自性本空如梦幻。
懂了这个道理就成了吗?千万不可狂妄。纵然见了空性,得了清净,正好修行。禅宗五祖告诉六祖:“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所谓“见性起修”。这个道理从“圆觉经”里,看得很明白。文殊菩萨代表智慧,这个第一步;见道以后修道,修普贤菩萨行。普贤菩萨代表行愿,万德庄严,万行庄严。所以,接下来是普贤菩萨登场。
南师怀瑾《圆觉经》文殊菩萨之七大问题!
评论
1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