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读的《中国哲学史新编》


 

    端午放假,第一次享受。巧的是又逢周六、周日。有了这三天休息,也就有了读点闲书的时间。信手从书架上抽出张立文主编的《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一版)

说是读书,其实也就是翻翻而已。但有两点给我影响极深。

    一、“本书将中国哲学发展的阶段分为哲学原创期的先秦百家哲学,哲学发展期的汉唐儒释道三教哲学,哲学造极期的宋元明清理学,哲学延续期的中西会通的近代哲学和融突创新的现代哲学,彰显了中国哲学逻辑发展整体过程和特色,回应了中国哲学在当前所面临的冲突,度越了所谓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本书提出了中国哲学创新的三个标志,即核心话题的转换,人文语境的转变和诠释文本的转换。由先秦的道德之意、两汉的天人之际、魏晋的有无之辩、隋唐的性情之论、宋明理气心性之辨,到近现代的中西新旧之争,核心话题的论辩,随人文语境的转变,体现了每个时期的时代精神,核心话题所依傍的诠释文本也由“五经”、《公羊春秋》、“三玄”、佛经到“四书”,最后落实到与时偕行的和合学创新使命。”

    作者将中国哲学分为原创期、发展期、造极期、延续期,“彰显了中国哲学逻辑发展整体过程和特色”。抓住时代的核心话题的论辩,体现时代精神,而“核心话题所依傍的诠释文本也由“五经”、《公羊春秋》、“三玄”、佛经到“四书”,最后落实到与时偕行的和合学创新使命”。

    作者认为“在哲学思想的创新时代,往往同时出现三种变易现象:一是核心话题随时代精神的进步而转向,不存在千年不变的哲学问题;二是人文语境随民族精神及其生命智慧的觉悟而转移,没有万古常住的哲学范畴;三是诠释文本随主体精神及其自由创造的选择而转换,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本文。”而人文语言的转移、核心话题的转向和诠释文本的转换,这“三重维度”则是中国哲学创新的标志。

    二、“和合学”是张立文先生于上世纪80 年代提出,她“既不是知识体系也不是意识形态,而是关于化解价值冲突的战略思维”。

    为什么提出“和合学”,张先生认为:

    1、从历史层面看,先秦时有儒、道、墨、名、法、阴阳等学派。到了汉代儒家占了主导地位,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汉代的学术实际上就是经学。三国魏晋时期的学术有了转变,出现了融合儒、道两家的新的学术思想——玄学。隋唐时,佛教的传入,使中国文化第一次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到了宋明理学时,理学家孜孜以求的是把中国的和外来的文化,也就是把中国的儒家文化、道教文化,与佛教文化融合起来。北宋,程颢把三教兼容并蓄文化整合方法落实到“天理”上,建构了一种新的文化和新的理论形态,就出现了“理学”。到了现代,理学也被叫做“新儒学”,代表人物有冯友兰、梁漱溟、熊十力及港台牟宗三、唐君毅等。冯友兰《新理学》一书,第一页就说他是接着宋明以来的程朱理学讲的。熊十力和牟宗三等是接着宋明理学中陆九渊和王阳明讲的。程朱是理学,陆王是心学。从先秦到宋明,每次思想的转变,也就是理论形态的转生,大概需要三百到五百年。从宋明理学到现代,接着讲了差不多一千年了。

在当今的网络世界,社会处在非常大的转型期,我们还能不能再接着宋明理学讲下去,是不是需要一种新的适合于现代社会需要的理论思维形态,再“接着讲”显然已经不行了。

    2、可以从现实层面来看。明末以来,西学东渐,外来文化一再冲击中国文化,中西文化不断碰撞。宋明理学把儒、释、道文化融合成一种新思想,对外来的佛教文化予以回应,因此在宋明理学出现后,佛教就不像隋唐时那么兴盛了。现在,中国文化能不能再次做出回应? 中国文化能不能保持自己的主体能动力,而不成为西方文化的附庸?能不能发扬中国文化自己的主体能动力,建构中国自己的新文化?中国是有五千年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我们不能没有自己的文化思想,文化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也是民族之根,一个无根的民族和无民族精神的民族,是会枯萎的、衰亡的。所以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建构自己的文化思想。
  3、从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来看。现代社会科学发展,知识普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样提出一个能够适合于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很值得思考。《周易》早就提出“与时偕行”、“为道屡迁”,我们的思想如果还停在原来的层面上当然是不行的。中国的思想经过这么多次的转生,都体现当时的时代精神,都是适应当时社会需要的。改革开放以后,我们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之后苏联解体,世界格局亦发生了从冷战向后冷战的转变。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中国领导人高瞻远瞩,提出世界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的主题。在这种时代机遇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有安定的社会环境,和睦的人际关系,上下团结的良好氛围,积极进取的自强精神,才能改变我国的落后面貌。如何使13 亿人民安定团结,一心一意搞建设、谋发展,就需要和合,否则我们就会失去这个时代的机遇。

    “接着讲”不行了,应该“自己讲”,自己讲,讲什么,当然是“讲自己”。张立文先生在《和合哲学论》这本书中明确地提出和合哲学思维形态。其将国学之精髓与构建和谐社会之理念相结合,以渊博的知识,独到的见解,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合学”,阐述了建构和谐世界的五项基本原理。

其实,我们细心考究中国文化所蕴含的思想及价值体系,不难发现其实质不外两个字,一个是“和谐”的“和”,一个是“适合”的“合”。即以“和”为根本,以“合”为目标。
  人类21 世纪所面临的冲突主要是什么?张立文先生的《和合学概论》的副标题是“21 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就是回应21 世纪人类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张立文先生认为21 世纪人类所遇到的冲突主要是五大冲突,就是人与自然的冲突,人与社会的冲突,人与人的冲突,人的心灵的冲突,还有文明之间的冲突。
  和合,实际上既反映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需要,同时又是一个新的核心话题。和合体现了新的时代精神,它是化解人类所面临的五大冲突的一个智慧的抉择。

  

《和台学概论——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

作者:张立文著      出版社: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年10月内容简介

    人类进入21世纪,由于面临着人与自然的冲突而造成生态危机,人与社会的冲突而产生人文危机,人与人的冲突而构成道德危机,人的心灵的冲突而产生精神危机,文明之间的冲突而造成价值危机。和合学提出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五大原理,以化解此五大冲突和危机。本书共分两卷,上卷论述了和合学的定义、和合学“三界六层”、“八维四偶”的逻辑体系、整体结构、和合精神的追寻、和合源流的考察,以及21世纪人类文化的战略构想。

 

《和合哲学论》

作者:张立文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年12月

【内容简介】

    “在途中”的合学是对古今、中西、象理三大思辨的和合解构,从而梳理出和合价值时间、和合生存空间与和合逻辑本原。和合以其新的核心话题、人语言语境、诠释文本,而呈现其新的理论思维形态之所谓新。和合学旨在化解一切基于二元对待的冲突和危机,并以其生生法、创新法、意境法,而与传统的求一法、对立法、写实法相区别。和合学是创造性的显现过程及其构成境域,它自己敞开自己,其逻辑进程是天、地、人三界,即生存、意义、可能世界。和合哲学活动需要通过和合象性、实性、虚性的追求,走向“和合生生之道”。“和合起来”的和生之道,是价值创造的枢纽,是化解与体贴的机理,是即超载即流行的生生道体。和合历史哲学与和合价值哲学的和合超载而至生生道体,并与和合生存、意义世界相关联;和合语言哲学与和合艺术哲学的合流行而至生生道体,并与和合意义、可能世界相关联。超载是思议自下而上的逻辑流行,是历史效用的不断激活,是价值势能的不断转生;流行是言说自上而下的事功超载,是艺术功德的不断求解,是语言存相的不断落实。和合生生道体是和爱与智慧的结晶,是为人类度越五在危机的诺亚方舟,是化解五大冲突的智慧之旅,也是安顺高科技全球化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