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晚上,伦敦北部的托特纳姆区发生骚乱。起因是一名托特纳姆区非洲-加勒比裔男性居民马克·达根被警察开枪打死,300多人举行和平集会要求警方还以公道不果之故。表面上事件的背景是,诸如经济不振,民怨甚深,族群矛盾等。如果往深里考究事件的直接成因,无疑还是英国的失业率高企、此外,由于英国的经贸与移民政策,长期以来存在决策错误。
国外称之为骚乱,在中国叫做群体事件,名称不一样,其实是一回事。此类事件,没有东西方的区别,民主国家会发生,非民主国家也会发生。如果一定要寻找区别点的话,那就是在处置的考量与方法上,有所区别。英国政府如何处理伦敦的骚乱事件,或许对中国有所借鉴。此类事件的生成、发酵、蔓延、复制、直至爆发,是一个累积的过程。简单地就事论事,采取消防队的做法,骚乱之火当然可以快速扑灭;但骚乱的动力,依然存在,只要有适当的时机,仍可死灰复燃。
对此,伦敦市前市长利文斯通的话十分靠谱。利文斯通认为,“那些年轻人对自己的未来非常绝望,政府需要聆听他们的需求……因为他们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提升就业率,加强对话与沟通,千万别让百姓绝望,恐怕是英国政府唯一的选项。有人问谁对伦敦骚乱负责?凭心而论,可以说历届英国政府都有责任。
社会矛盾在各国都存在,不及时处置,不妥然处置,拖大拖炸,成了一种必然性现象。透过现象不难发现,此次伦敦骚乱事件,既有经济的因素,也有社会的因素,更有执政能力的因素。一方面,英国长期以来,不控制移民的流入,无形之中增加了就业压力。另一方面,英国长期以来放任产业向海外的转移而导致民族工业的萎缩,必然减少英国本地的就业机会。这一来一去,英国年青人的就业与生存,就成了大问题。
目前摆在卡梅伦面前的当务之急,控制移民规模,降低就业压力,减少进口并且鼓励产业回流,从而提升英国的就业率。加强社会广泛而深入的对话与沟通,释放社会矛盾的压力。无论民主国家还是非民主这家,民生问题始终是政府核心关切。因民生状况恶化,引发社会动荡,最终导致政局更迭的案例,比比皆是。在所有的政治选项中,民生始终是第一位的,这次伦敦骚乱,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各国的民生问题,因国情的差异,具体对待与处置,需要因事而已。但在特殊性的背后,有一条共同遵守的原则,就是别让百姓绝望。
(“中国选举与治理网”首发 作者:谌青凡)
请别让百姓一再绝望
评论
1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