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可怕的是误区被默认


 

更可怕的是误区被默认

 

列宁曾经说过:“千百万人的习惯势力是最可怕的势力”。这段话曾经被人民日报引用,人民日报在195645日的一篇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讨论,由人民日报编辑部写成的文章中说:“个人崇拜也就是千百万人的一种习惯势力。这种习惯势力既然在社会中还存在着,也就有可能给予许多国家工作人员以影响,甚至像斯大林这样的领导人物也受了这种影响。个人崇拜是杜会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而当像斯大林这样的党和国家的领导人物也接受这种落后思想的影响的时候,就会反转过来再影响给社会,造成事业的损失,有害于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可是在那个时代,个人崇拜虽受到批评,但个人崇拜的误区并没有由此而得到纠正,而一直被默认,确切的说,直到十一届六中全会才彻底纠正。由此给中国发展所带来的危害是我们这一代人永远不会忘记。

30余年的改革和发展,成就是显著的,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些问题也屡屡受到批评,往往也成为一种误区被默认,这种默认的危害非常大。由于篇幅有限,这里举三个例子略加分析:

.最近经济学家汤在810的人民日报说:“中国当前问题是经济增速过快,不会硬着陆”。我觉得是否会“硬着陆”暂且不谈,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过快可能不单纯是汤敏分析的“是‘4万亿’的刺激经济计划以及宽松的货币政策促成的”,“4万亿”是中央政府刺激计划的指标,而地方政府所采取的刺激政策大大的高于“4万亿”。汤敏最后说:“欲速则不达,改革开放30多年来宏观经济领域出现的问题,大部分都与增长过快有关。”这倒是问题关键。

我国改革初期,全国经济总量很小,而且是一个人口大国,年经济增量超过10%也属于正常,去年中央政府提出的是“保8”,结果整出10.3%,多增长2.3%,多增长了8300亿。当经济总量越来越大,增幅逐渐减小是一种合理的,始终保持10%以上的增长就不一定合理,这也是常识。

2003728日胡锦涛就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就是“科学发展观”。随后中央政府就着手整治落后产能,低水平重复建设,环境污染的一系列问题。但是“唯GDP论英雄”的误区始终不散,这给整个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带来了许多困难,原因就是“唯GDP论英雄”这个误区被默认了,这个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极大。

去年4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中,涉及到电力行业、煤炭行业、焦炭行业、铁合金行业、电石行业、钢铁行业、有色金属行业、建材行业、轻工业、纺织行业。落后产能的淘汰任务之艰巨可以想象得到的。但有许多产能、低水平重复建设,重污染产业就是在2003年之后又上马的。

经济过热,不是今天才发现的,一直被经济学家警告,主要是低成、本落后产能的重复建设,“唯GDP论英雄”造成形成中国经济的过热,而且是以资源和环境的代价,这也是众所周知。而这种默认不彻底消除,一旦有机会就会东山再起。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落实难?阻力就在于对“唯GDP论英雄”的默认。

. 811日人民日报报道说:“升职难、办事难、结婚难 焦虑来自欲望还是压力?”这篇报道讲了三个问题:“个人升职不容易,但如果竞争过程公开、透明,会减少很多抱怨和争议。升职过程中的一些‘潜规则’让人们焦虑”;“一些人不管遇到什么事,总喜欢托人情、找关系,说明社会规则有漏洞可钻。这给没‘关系’、没‘背景’的普通大众带来焦虑感”;“部分白领工作忙,交际窄,难以遇到合适的结婚对象;也有一些人对另一半要求过高,给自己增加难度”。

这三个问题的关键词是:“潜规则”、“关系”、“背景”,以及“交际”。林林总总的问题几乎都聚焦在“潜规则”。

说道理,没有一个人赞成“潜规则”,但“潜规则”却被默认,这样就积累成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印证了“更可怕的是误区被默认”。

甚至腐败也会被默认,这就更可怕了。从“开会抽中华烟”、“喝天价酒”到“一万元不算啥”,实际都是腐败在被默认。更有过之的是国内有过报道:“6岁小学生:贪官有很多东西 长大想当贪官”,这就更可怕了。乃至于腐败问题始终是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

.关于教育群众的意见很大,而教育中的许多误区也是被默认了。

最近有一个热点话题,“一位当了15年教师的人日前在网上发帖,称现在成绩好的孩子越来越偏向富裕家庭,‘这个时代寒门难出贵子!’发帖教师直言,‘寒门学子输在了教育起跑线上’。该帖在网上点击率已有40多万次。”

这个话题中包含两个问题,一个是教育公平,另一个是教育目的。我以为这两个问题都出现被默认的误区,这也是教育而相诟病的原因。

昨天人民日报报道说:“北京市海淀区绿园小学关门,本该810日开学的686名农民工子弟面临困境——开学了,孩子们的课桌在哪里?”报道说到:“据了解,北京市对打工子弟学校的审批要求是要达到《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的‘基本标准’,如校园面积至少要达到15000平方米,校舍总使用面积至少3587平方米,其中体育场地应当满足相应学校规模所需的至少200米环形跑道等。张晓虎说,这些标准有的公办学校也很难达到,何况是打工子弟学校。”

2006年《义务教育法》修订之前,2005年教育部就教育资源均衡在国内做了调研,并开过现场会。《义务教育法》对这个问题作了明确规定,就是要实现教育公平,这些年教育公平做的并不是很好,一些地方差距越来越大,都是人为的。北京的这种做法就非常出格,但有没有一个机关由此依照《义务教育法》受到过问责。

“名师”、“名校”、“特色学校”层出不穷,说穿了就是要多收费。社会对此几乎就是默认,偏远地区的教育与城市差距就越来越大,也被人们所默认,这种默认反过来又加大教育资源的差距加大。而今,教育投入最多,最奢华的学校越来越多,同时不达标的学校也越来越多。

这样,贫困家庭的孩子输在起跑线是一个必然的问题,网络中所传的“虎妈”都是经济有能力的家庭,这种教育就是要培养“贵子”。中国老百姓有一种希望——“王子成龙”。“望子成龙”也是教育的误区。如果贫困家庭也参加依仗拼经济实力肯定不行,教育要靠拼经济实力,这种教育能培养什么样的人?难道“贵人”就是今天教育的要培养的人吗?

教育公平是说每一个人受教育的机会均等,好的教育是说每一个人能够受到适合他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而不是培养“贵人”。

把教育目的问题演绎成培养“贵人”,并不是今天才出现的,很狭隘的把教育演绎成文凭获取就是典型的例子,家长“望子成龙”的热情不减,老师何尝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成为“贵人”?希望自己的学生个个都是高学历,而且是名牌大学,这个误区也害人不浅!

如果认为有了文凭就以为什么就应该都有了,但是就业和工作中仍然会遇到一些不公,这是一类问题;另一类问题,是这些人有文凭,做了官,真的成为贵人,故伎重演,也会继续制造社会不公,这种周而复始,确实可怕。

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人,让所有的受教育者都要成为遵纪守法,自食其力的公民,这是教育的最低基准,是不能或缺的。如果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合适的教育,那么这个教育也就是最好的教育,这个教育也就是最公平的教育。

昨天看到一段新闻又是关于传销,打击传销是必须的。为什么这么多年轻人轻易上当,热衷传销?不能否认今天整个社会的投机心理旺盛,梦想一夜致富的心态并不是个别,这又说明什么?我觉得都是“贵人”惹的祸。

“钱学森之问”引发热烈讨论,如果教育就是为了一张文凭,教育的最低的基准:培养遵纪守法,自食其力的公民都不能实现,又怎样培养一流杰出人才?

现在教育媒体关于如何教学生谈得比较多,而培养人的问题相对就很少,甚至是只字不提育人,因此有学者反问:“是教育教育社会,还是社会教育教育?”就这种教育而言,何以改变中国?

还能举出一些实例,仅此供大家思考。

二〇一一年八月十五日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