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财富如何流入外国人的口袋?(8月16日)


 

在文章《美国的错误凭什么让中国受惩罚?!》中,本人提到“(发达国家)将存款准备金的实际使用用途转变成为购买外汇。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行疯狂掠夺”。

本文从存款准备金与外汇储备之间的微妙关系,试图去探究中国的财富是如何流入海外的这个问题。

 

先说点教科书上的理论。

从初始概念,银行(bank)起源于板凳(bench)。起初只是兑换货币,后来增加新业务,替有钱人保管金银,别人把金银存放在他的保险柜,它给人开张收据,并收取一定的保管费。天长日久,有聪明人看出其中门道,虽然每天都有人存,有人取,但他们的保险柜里,总有些金银处于闲置状态,很少有保险柜被提空的情况。于是兑换商玩起借鸡下蛋的把戏,别人每存一笔钱,他们只在手中保留一部分,剩下的则悉数贷出去。被兑换商保留在手里的那部分金银,就是后来的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Deposit Reserve),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deposit-reserve ratio。存款准备金,是一个国家的央行为保持金融的安全稳定,限制金融机构信贷扩张和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

超额存款准备金是金融机构存放在中央银行、超出存款准备金的部分,主要用于支付清算、头寸调拨或作为资产运用的备用资金。

 

存款准备金有四种职能:

1、缓冲职能: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有助于在流动资产状况发生变动时稳定隔夜利率;

2、流动资产管理职能:为中央银行提供了准备金需求的一个来源,从而可以补偿通过自发性因素产生的流动性资产供给;

3、货币控制职能:可以被作为一种控制货币总量的手段;

4、收入或税收职能:可以被认为是中央银行收入的一个来源。

 

中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在1984年建立起来的,1984-2004年仅调整8次,20050次,20063次。最低的一次是199911月存款准备金率由8%下调到6%;最高一次为20113月由19.5%上调至20%2011518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2011年第五次上调准备金率,提高至21.5%

 

外汇储备(foreign exchange reserve),又称为外汇存底,指一国政府所持有的国际储备资产中的外汇部分,即一国政府保有的以外币表示的债权。是一个国家货币当局持有并可以随时兑换外国货币的资产。

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国际清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有重要的影响。狭义而言,外汇储备指一个国家的外汇积累;广义而言,外汇储备是指以外汇计价的资产,包括现钞、国外银行存款、国外有价证券等。

外汇储备的功能主要包括:一是调节国际收支,保证对外支付。二是干预外汇市场,稳定本币汇率。三是维护国际信誉,提高对外融资能力。四是增强综合国力和抵抗风险的能力。

 

说理论上的东西太枯燥,还是说点通俗的吧。

在通俗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存款准备金与外汇储备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在这之间所体现出的中国人的财富是如何流入外国人的口袋的。

在腾讯专题上有以上《财富转移路线图》,并做如下解释:

中国央行有两个池子,一个装人民币,一个装美元。装人民币的池子是空的,因为流进去的人民币基本都用来买美元了,买来的美元放到美元池子,形成外汇储备(截止20116月外汇折合22.6万亿人民币)。

人民币池子里流进去的钱,有两个来源,其一是主要通过提取存款准备金的手段,把工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存款划到这个池子里,这是明借钱,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显示截止今年6月提取的存款准备金就有20.3万亿之巨;其二是人民币发行——也就是印钞,因为印钞会使货币贬值——也就是通胀,所以相当于向所有人民币持有者(当然主要就是中国人)暗借钱,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显示截止今年6月暗借的这笔钱有4.9万亿。

 

央行某副行长说:外汇储备不是通胀的原因,因为买外汇的钱主要不是印钞印出来的,而是用了存款准备金,所以我们没有因为购汇多印票子。

这段话本身就自相矛盾。既然是准备金,怎么能花出去呢?!花出去的,还能叫准备金吗?央行之所以敢把准备金花出去,还不是因为它有印钞机?所以把准备金花出去,必然相当于用印钞机造了一个等额的准备金库,归根结底,那流进人民币池子的钱,还是从货币发行那里来的。也就是说货币发行的实际数字是4.9+20.3=25.2万亿。这么巨额的货币推向市场,就是近年来中国物价上涨的根源。

 

这笔巨款中的相当一部分是用来购买外汇的。更主要是通过购买美元的形式推向市场的。由于央行以6个多人民币的高价收购1个美元,所以美元从中国出口商和在华外商那里一股脑儿流向央行,形成外储。

美元从印刷出来到发行出去的直接成本是很低的,在与人民币之间的汇率相对比较高的时候卖给中国央行,这个买卖貌似公允,但在完成交易之后,美国再用各种政策让美元缩水,使得中国的央行与投资美元的机构欲罢不能,同时集结各方面力量,推动人民币升值,打压中国外向型经济,这就是美国与中国玩的游戏。

 

外储要购买美国国债,也就是借给美国政府,才能保值(美国肯定不赖帐,标普调低美债评级没道理)和增值(吃利息)。美国政府同时也和美联储借钱,美联储就发行美元借给它,发行美元相当于和所有美元持有者暗借钱,其原理和中国央行通过人民币发行向人民币持有者暗借钱完全一样。就这样,中国的大部分外储就被明着暗着借走了。

 

美国政府借到这些钱之后,就以福利以及军事的形式输送给美国人了。美国人拿其中的一些从中国出口商那里买了中国制造,或者返回来拿到中国投资。整个流程的实质就是赵本山春晚小品说的美国人向咱借钱,只不过赵本山把这当作骄傲实在是愚蠢至极。

由于美国人可以和中国人借钱花,所以美国人就始终振作不起来,好吃懒做。这种好吃懒做把借来的钱耗费的差不多时,就爆发了次贷危机、三大汽车厂危机、国债危机之类的危机,然后美国就展开新一轮借钱来平息这些危机。

只有中国央行停止高价收购美元,让美元留在市场里,才能停止这种穷帮富的游戏,那时候,或许一个美元只能卖3个人民币的价格。如此一来,中国央行的外汇就算全部卖出,换回来的人民币也远远还不上暗借的那些钱,可见暗借其实就是,赵本山的话该改成美国人向咱拿钱,或者美国人花咱的钱

 

再来说外汇储备。陈宁远先生在中国经济时报上撰文指出:

20117月下旬外管局发布的《外汇储备热点问答》和以往历次一样,都没有触及到中国外汇储备的要害,外管局一直都不承认人民币升值会造成外汇储备损失。

外管局说“如果说人民币升值会导致外汇储备损失,那么人民币贬值则可以导致外汇储备获益。按此逻辑,则可以通过让人民币不断贬值来提高外汇储备收益,乃至增加社会财富。”

陈先生说,这个回答要想成立的话,必须保证一个条件,即外管局的外汇只进不出。否则本币升值外汇储备肯定会有损失的。

比如外管局花100元人民币购买了相应汇率牌价下的某种外汇,这100元到了某个做外贸的国民手里,而外汇到了外管局手里。半年后人民币升值了5%(这在现在人民币升值的大趋势下是可能的),这个做外贸的国民只要拿出95元人民币就可以买回相同数量的外汇。而要求外管局半年内做到这部分外汇的投资收益达到5%是比较难的。

陈先生还提到了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需要摊销的各种管理成本问题。我国外汇储备已被国际社会认定为主权财富基金,外管局坦承“目前外汇储备经营委托的外聘经理,均是市场知名度较高、资产规模较大、经营业绩排名靠前的资产管理机构。”而且这种委托从1996年就开始了。

外汇储备是一种金融资产,必须委托专业管理的角度说法,本无可厚非。但本次问答的第四条外管局公开承认了:投资金融资产的外汇储备,在市场上要委托专业管理,费用也是很高的。在这方面,外管局虽然没有公布它的每一笔投资的委托费用,但以基金公司一般收取1%3%的管理费用作为参照,这笔费用无论外汇储备盈利与否都要支付的。

而且这么大规模的外汇储备前无古人,市场上究竟有多少家机构可以胜任也是有数的。国内只有中投及其旗下的汇金消化一些,但这与其说是委托管理机构专业投资,不如说是财政向央行借的钱。几大国有商业银行改制,就是这种借钱的结果。但像这样由财政担保风险极小的投资,机会是可遇不可求的。所以中国的外汇储备有三分之一投资在美国债上了,不能不说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

 

20115月开始争议的美国债上限的问题,一直考验着中国外汇储备管理者的神经。

作为美国债第二大持有人(美国政府今年才成为第一),竟然无法对美国债的发行施加任何影响。外管局(第二条问答)只能“希望美国政府切实采取负责任的政策措施增强国际金融市场的信心,尊重和维护投资者利益。”

——这等于承认自己花下去的钱,却只能别人在做主。

陈先生认为,外管局是中国外汇交易的最终裁定者,外汇交易的全过程——持汇、结汇、购汇,售汇,其渠道和价格都是外管局一个人说了算,这样的管制制度及其政策,“藏汇于民”是不可能的。而这才是中国外汇储备的要害。要改变这个现状,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以最快速度、最坚决的态度实施人民币自由兑换。

 

陈先生开出的药方是否会被“患者”采用,我们不得而知;药方即使被采用了,是否有效,我们同样不得而知;因为是药三分毒,在治疗疾病的时候,势必会对身体有伤害。

 

我们从本文所得出的结论是:

中国得到美元这种外汇储备,是用出口产品、投资机会以及其他相应的资源换来的。不管是折合成人民币,还是折合成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资源以及其他利益,在交换过程中注定是以人民币形式换取美元的形式。而外汇储备总数在不断增加,不得不动用部分甚至全部的存款保证金,或者干脆就用增发货币的方式来冲抵购买外汇所需要的人民币。

对存款准备金与外汇储备之间的冲抵,把中国人民辛苦赚来的血汗钱拱手送人,而作为央行与外管局之间的那个转换桥梁,就是中国人的利益输出的重要通道。

 

尤其可悲的是:目前的银行存款准备金已经达到21.5%,而且提高没有上限;811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更是以6.3991元再创汇改以来新高,同样没有上限;中国的外汇储备节节攀升,同样没有上限。

中国的存款准备金(至少一部分)转化为外汇储备,换句话说是用来高价购买外汇,而且从汇率变化而言,长期趋势外汇只有贬值,没有升值。

——这种高吸低抛的投资,大概只有中国这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做得到,只有处在国际化的生存环境中才能做到。

如果说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是用来冲抵外汇的,那么不断提高的存款准备金,难道都是用来支付购买外币了吗?中国人的钱通过存款准备金的方式与购汇结合,就转到了国外。

 

自古资金的外流,都是由战火与侵略起,战败国签署城下之盟,割地赔款。

我不知道,这种存款准备金与外汇储备之间的桥梁与通道,跟赔款有何区别?

 

贾春宝

2011816日星期二

 

电话:1326925812289581930

网络微博:http://www.chinavalue.net/MiniBlog/

http://t.sina.com.cn/jiachunbao

价值中国专栏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新京报网专栏http://blog.bjnews.com.cn/space.php

中国EMBA专栏http://www.chinaemba.com.cn/home/space.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