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庆:中国降低奢侈品进口关税是大势所趋


    奢侈品关税究竟降不降,似乎越来越成为一笔糊涂账。在外界传闻两大部委在“奢侈品降低关税”上意见不一后,有报道称,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周一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各部委已就降低奢侈品进口关税的问题“原则上”达成了共识。但另据媒体报道,商务部新闻处有关负责人随后又否认了姚坚曾接受过媒体采访。6月29日,多位专家对羊城晚报记者表示,虽然不同的部门是出自各自利益的考量,但是降低关税是大势所趋,而事前的沟通则是避免出现此番各执一词的必要手段。本文由《羊城晚报》记者孙晶采写,发表于该报2011年6月30日第A12版,原标题为:奢侈品税降不降成糊涂账。

  两大部门各执一词?

  关于奢侈品降税的说法,始于6月中旬。6月15日,姚坚在商务部例行记者会上称,关于扩大海外奢侈品的国内销售,随着中国人均GDP已超过了4000美元,居民收入持续增加,我国进一步降低进口的关税,包括部分中高档商品的关税,也是大势所趋,各个部门对这一点也是有共识的。

  正当全国各大媒体都在争相分析降低奢侈品关税带来的影响时,据财新网的报道,6月21日,财政部相关部门官员意外发声,表示没有听说要调整此类商品的进口关税,甚至否定会降低奢侈品关税。

  随后,记者发现,商务部于6月24日在其官网上转发了一篇引用专家观点称应调降商品进口环节税的报道。对于此举,有人认为这是商务部借专家之口力挺降低关税。

  本周一,据英文版《中国日报》报道,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各部委已就降低奢侈品进口关税的问题“原则上”达成了共识,但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仍存在分歧。他还表示,降低奢侈品进口关税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商务部和财政部可能在近期向国务院提交一份关于扩大进口的方案,其中包括关于降低奢侈品进口关税的相关问题。

  姚坚的说法,被认为是对此前关于“两大部委对降低奢侈品税观点不一”的回应。但令人迷惑的是,据昨日《新京报》报道,商务部新闻处相关负责人对该报记者表示,就其所知,姚坚在例行新闻发布会后未接受过媒体采访。媒体提到的“各部门存在分歧”、“关税调降幅度”等说法也不知从何而来。而关于奢侈品是否降税这一问题,现在仍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目前尚无最新进展。

 

  降奢侈品税动了谁的奶酪?

  为什么商务部和财政部在降低奢侈品关税上会出现分歧?

  “中国财政收入包括关税,如果按照商务部的说法,降低中高档商品的关税每年可能要减少几千万元的财政收入。”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税系主任林江对羊城晚报记者表示,“而商务部要考虑内外贸的市场,降低中高档商品的关税,确实可以加大外流的奢侈品消费回流国内市场,这也是拉动内需和促进进口的举措。我认为商务部此举没有什么错。但是出现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在商务部对外公布前没有与财政部做好沟通。”

  “政府不同部门从各自的理解和利益出发,去解释和制定政策,不可避免,但事前的沟通应该做得更好。而且不要动不动就事后否认或后悔,这样常常让人迷惑和愤怒。”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先庆29日对羊城晚报记者表示。

  那么,对于奢侈品关税是否下调应该如何判断呢?林江认为,这是大势所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就承诺降低关税,一晃十年,在目前国人在海外奢侈品消费额高达500亿元的情况下,启动降低奢侈品关税是明智的选择。而且,随着国内消费的提高,相关的营业税、增值税等收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也未必就会降低。作为国家的部门还是应该以长远的眼光来做事”。

      高鑫零售赴港上市受捧
    专家建议国内零售商抓紧上市
 羊城晚报讯 记者孙晶报道:下周一将在香港公开招股的内地大卖场(大润发和欧尚)营运商高鑫零售入场费3636.29元,记者昨日获悉,目前高鑫已引入9名包括新加坡主权基金(GIC)在内的基础投资者,集资额最多82.36亿元。对此,内地专家表示,国内零售企业应该抓住当前行业成熟的时机进入资本市场。

  高鑫零售为台湾润泰国际及法国欧尚集团的合资企业,以大润发和欧尚两大品牌经营大卖场业务,在中国21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开设共197间综合性大卖场,并有51个在建大卖场,市场占有率达到12%,据招股文件显示,该公司已透过签订租约或收购地块,在中国物色及确定了121个地点计划,希望通过是次上市的融资进行开发综合性大卖场,以账簿管理人之一高盛的预计,高鑫今年底纯利约15.02亿元人民币。

  此次目标集资额高达82.36亿元的高鑫零售,找来9个基金护航,成为基础投资者,合共认购4.2亿美元(约32.76亿元)。

  机构预测高鑫今年的市盈率为24-31倍,2012年市盈率为18-24倍,花旗、汇丰和瑞银为联席全球协调人。据悉,高鑫是次招股价介乎5.65-7.2元,将于下月15日挂牌。

  对于高鑫零售在香港投资市场受到追捧,广东商学院广东流通业研究所所长王先庆昨日对羊城晚报记者表示,当初许多外资进入中国,就是为了在条件成熟时,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现在中国零售业正进入成熟期,因此,现在想尽一切办法去上市。对于国内的零售企业,现在同样如此,更应该抓紧时间进入资本市场,否则在下一步的竞争中将处于劣势。

   来源:http://www.ycwb.com/ePaper/ycwb/html/2011-06/30/content_1149181.htm

   http://www.ycwb.com/ePaper/ycwb/html/2011-06/30/content_11491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