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不久前报道,在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无需加价的进口SUV车型已很难找到。如果消费者要提现车,路虎发现4要加价10万元到15万元、路虎揽胜加价30万元以上,奥迪Q7小排量版加价6万元,奔驰ML300加价3万元。这些车型所加的这些金额,普遍都比4S专卖店加的还要高。
不加价,没有车;加价之后立刻提现车。
收取加价费,并不出具发票。无票无据,经销商不认账,消费者投诉无门,致使加价现象无人监管。
加价营销虽是经销商行为,但日积月累,民怨叠加,买车越多,民怨越大,这种营销策略,是急功近利、饮鸩止渴,严重透支了汽车品牌的影响力,损害的是消费者对相关品牌的忠诚度与认可度,对汽车品牌是一种直接伤害。
额外增加的价外之价,直接拒绝了向往这一品牌的消费者,逼迫消费者退而求其次或转而购买其它品牌的产品。这对汽车品牌的吸引力是一种直接伤害。
购车不成,消费者负面口碑不胫而走,不满情绪相互传染蔓延,以至于恶评滔滔。
目前的汽车行业,饮鸩止渴式的劣质营销有三种。加价营销当属第一。
第二、价格营销
借助新车的车型资源优势,采取高定价策略。营销乏力,再大幅优惠,价格直落底线。
这类新车,上市定价高,降价速度快,新车价格稳定性差,价格诚信度低,上市不到半年降价八千到一万,引起该品牌车型新车上市观望与价格沉淀期待,损害了品牌忠诚度,破坏了产品吸引力。
此前奇瑞汽车G6竟将售价定在20万以上,起价超过了前一天上市的全新迈腾。这第一步认可就通不过,消费者不认可,不接受,定价一厢情愿,违背现实,形同虚设,定得越高,降幅越大。如果汽车厂商能够将此类定价坚持两三年以上,也算有点气魄。可这样的情形绝对没有。
第三、数字营销
每月销量排行榜是消费者关注的重心。一些汽车企业千方百计钻统计的空子,借助统计漏洞,放大营销数字,让汽车销量掺水。一款名不见经传刚刚上市的新车,月销量竟然达到10000辆;一款售价5万元左右的自主品牌汽车,几乎月月销量过万,车市井喷之时竟然数度领跑中级车市,每月销量竟然多次超过三万辆。如果不是经销商披露内幕,更多业界人士还会蒙在鼓里。
数字很好看,很有效,很有诱惑力。看销售数字,可以认定这是一款热销车,对品牌影响力的意义非同凡响。但事实一旦洞穿,便成为车市笑谈。
上述三种营销,堪称劣质营销。
这是建立在价格欺诈、弄虚作假基础上的营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乎?品牌信誉基础如果危如累卵,迟早要彻底崩塌。
对于加价营销者,崩塌的品牌信誉与自己的既得利益无关,所以一意孤行。而汽车生产厂家如果不能制止,品牌信誉的崩塌将不可避免地危害到企业形象和品牌根基。
汽车热销时代,优秀的营销案例有如凤毛麟角。
说来好笑。
昨晚上笔者酿有一梦。说是国内某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建了一个马术场。精通马术的人在训练让马说话。那马经过调教,竟然脱口说出企业的名字。观众掌声雷动。现场小吃烧烤非常火爆,立体广告宣传风生水起,煞是壮观。
唉。营销乏术,令笔者这类愚钝之人也开始搜肠刮肚,竟将营销品质提升的希望寄托在马儿身上。
实在不能创意经典营销案例,也不能任凭劣质营销充斥车坛。提升营销品质,从治理加价开始。
期待中国车市迅速刮起一股综合治理加价的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