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的萎靡与“垄断企业”的坚挺


  7月21日(星期四)上午10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发布会,介绍2011年上半年全国工业通信业运行形势,解读当前工业、通信业领域热点难 点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朱宏任回答提问时表示“现在没有中小企业扎堆倒闭或者倒闭如潮的情况”。

  有没有“扎堆倒闭”或者有没有形成“倒闭潮”,在笔者看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工信部坦诚了“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更加困难”的事实。如果我们继 续深挖下去,或许用个比较中性的“萎靡不振”来形容中小企业的现状更为贴切。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多的央企异常“坚挺”,一路高歌猛进,硕果连连, 比如,中石油登顶英国《金融时报》“全球500强”排行榜的榜首。

  同样面临欧美市场需求的减退、人民币汇率的不稳定、企业管理成 本的增加,同样面临国内通货膨胀、一次又一次的政策调整,同样处于“外患内忧”的时期,为何“大小发展有别”,取得业绩有异呢?诚然,正如工信部官员所 言,这与“中小型、微型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上游能源原材料大幅攀升,对生产要素变化敏感”有关。但在笔者看来,这并算不得主因。

  资金短缺才是许多中小企业前进的“绊脚石”。一项“花旗﹣CCER服务型中小企业融资与发展”调研成果显示,融资难是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普遍障碍。以浙江为例,只有约 20%受访企业可享受银行贷款,其他企业则只能依靠自有基金或非正规渠道融资,且融资成本比基准利率高出3-4倍。但大量的国企却能获得更多低息信贷。在难捱的日子里,还可以获得政府的财政补贴与注资救助。

  而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几乎所有的垄断行业都是国有资本的专属区,民营企业根本无法介入。一项调查就显示,全社会80多个行业中,允许国有资本进 入的有72项,而允许民营资本进入的只有41种。于是,投资领域品种单一的民营企业,竞争激烈,你死我活的戏码经常上演。而反过来,垄断着资源和竞争优 势,利用国有资源牟利的国企,却可以高枕无忧地在自己的专属领域赚钱、分配、甚至于无度消费。

  犹记得去年5月国务院颁布“新36条”后,民间欣喜若狂,因其传达的一个重要信息是“市场准入、平等对待、一视同仁”,强调在一般竞争性领域, 政府不干预民营资本进入,并为其发展提供配套性政策支持。但一年下来的实践却不容乐观,国有偏好未被打破,高门槛、玻璃门依旧存在,民营企业发展的环境并 未得到根本性改善。直至有了今日中小企业举步维艰、萎靡不振的现象。

  可以说,我们并不是不需要国企的“坚挺”,而是需要中小企业打破“萎靡”。首当其冲的就是政府切实解决信贷歧视等具体问题,对每一个市场主体 ——不论其出身、地位、所有制、地域等,都公平对待、一视同仁。并且尽快地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降低民营企业的进入门槛,使其能轻装上阵——体制障碍 不除,就业充分、经济繁荣、国富民强难免会沦为一个“传说”。